盛夏的一天,我们来到郴州市小埠古村。小埠村是由明朝永乐年间沿着古道而来的移民所建,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小埠村,这个名字很是可爱。不过最初在明代,它的名字叫“芦村洞”,这是因为它有一片芦苇荡的缘故。芦苇荡附近有山丘,“阜”有山丘之意,又有物质富裕之意,因此又取名“小阜”,谐音“小富”。清代,小阜村发展壮大,俨然如同城镇,于是改名“小埠”,“埠”即为城镇之意。
这天微微下了一点小雨,清凉雨滴坠落在古村的青石板路以及青石板路旁的水渠之中,一切仿佛都浸润了水的灵气。青砖黛瓦,大红灯笼,木质雕花窗,清灰色大石磨,一切都是古村固有的风味,清雅古朴。走到深处,环顾四周,忽然发现只剩下自己一人,眼前出现了一座小木桥,木质栅栏两旁是丛生的紫荆、一年蓬和紫叶小檗。绿树、白花以及紫叶,将视线轻轻遮住,令人浮想联翩:走过木桥,会有什么?会走入蒲松龄笔下梦境一般绮丽瑰艳的世界么?
走过木桥,忽然豁然开朗,原来是一个草木葳蕤的小巧院落,院中挂着一块木牌,上书“古村书斋”四字。未曾想,走进古村深处,居然在植物芬芳中邂逅一家书斋。院落设计颇具匠心,碎石铺地,花圃中种植着几十株橙红的萱草和数棵淡紫色的紫娇花,又有嶙峋怪石,石上放置着7个青花瓷的酒瓶。萱草有忘忧之意,读书亦可忘忧,二者有相通之处。那为何放置青花瓷呢?此处我倒是难以索解。也许看书累了,小酌一杯,举杯邀月,可助诗兴?
穿过葱茏草木,走入黛瓦青砖的屋子,只觉眼前陡然间明亮。原来真是一间古朴书斋,书斋的屋顶是传统民居的木质结构,但悬着七八盏灯笼样的大灯,正倾洒着明黄色的柔光。由于下雨,室外光线是黯淡的,书斋却有如星星一般亮了起来。
书斋的两侧,都是木质书柜,垒着满满的书。我一一仔细看去,有文史类、经济类、励志类,种类丰富多样,每本图书都有编码,看来是可以借阅的。书斋内有一长桌,摆有20多把明清风味的红木椅,是供读者坐下阅读的。
我取了一本书翻看,一抬头,只觉满目清爽。原来,书斋坐落在草木之中,因此阔朗大窗中看到的都是青青草木,如同一幅水墨画镶嵌在窗中一般。有一扇窗对着的是几丛芭蕉,雨打芭蕉,玲珑有声。有一扇窗则从草木间隙中能看到院落里的几点橙红萱草,风吹来,室内尽是植物清香之气,令人烦忧俱消。若偷得浮生半日闲,在这里读书思考,谈文论诗,那也是难得的人生清欢了。
从书斋出来,走了几十米,便到了一个小池旁。小池畔生有大朵的美人蕉,还有平日里难得见到的巨大风车。小池中还放置有一叶小木舟,小池后是青山遥遥,而水中氤氲起烟雾般的淡淡水汽,让视线中的一切都变得朦胧飘渺,如在仙境。
古村深处的书斋,也是古村的灵魂所在,文化不断,文脉不绝。听闻小埠村还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崇文书院,目前藏书有两万册。其中有一座三层宝塔,名为“仁和”,供奉着“四圣”。正是有了文化的滋养,有了生态的良好,小埠村才焕发出令人向往的灵气与魅力。
文 | 张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