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老司城遗址,缘于所谓的寻根问祖。
然则,寻根问祖便是寻找族群与先祖,也就是寻找那段历史、那片文化,犹如一次次寻梦之旅。
老司城是800年“土司王朝”的故地,也是湘西彭氏祖辈们曾经生活的廊场。这故地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扬名海内外;这廊场却依旧山青水秀,宛若世外桃源,是先贤们的美好幻想与梦境。
在那个“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季节,我独自驱车前往老司城遗址。
车在山间蜿蜒,云雾从眼前飘过,对于一个新手司机来说,着实有些艰难,中途虽出了点车祸,但仍没有阻止我心心念念地对老司城的虔诚向往。
下车后,走过一段绿荫蔽地的道路,来到了一条小河边。这条小河叫灵溪,流水潺潺,碧波漾漾,灵动而清澈。柳树将河面覆盖,河水倒映着垂柳,平平仄仄,相映成趣。
眼前,是一片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碧波荡漾的灵溪,镶嵌在大山的绿野峡谷之中,宛如一条淡绿的绸带,柔美而秀丽。行在河面上的几条小船,吱吱呀呀地摇着岁月,也吟唱着山村古老的歌谣。
远方,群山起伏,绵延不断,大有万马归朝之意。近处,樟树含烟,阡陌纵横,瓦屋错落,宛若陶渊明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画境。
抬头仰望,河的对面就是老司城遗址。要到老司城遗址里去,须乘坐小船过河。当小船在绿绸般的灵溪水面上裁波剪浪、悠然滑行时,我的心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一般惬意和快乐。
据撑船的师傅说,这条灵溪是流入酉水的,水量大时,可以从这里撑船到酉水再到沅水入洞庭进长江归大海。这里,虽然山高路远,偏僻闭塞,但因有了灵溪而通往外面,奔向世界。
小船驶入了窄长的水道,真看不出灵溪竟如此迂徐回转,曲径通幽。它与高山峡谷、田园山水、路桥村舍天衣无缝地自然融合,尽纳天地之壮美。
走过一段水路,小船在司城村码头靠岸。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司城村,青瓦石墙,竹篱菜畦,鸡犬之声清晰可闻。不时,还可见三三两两的村妇在河边洗衣,她们的棒槌在青石板上敲出古老的韵律。担水桶的农夫迈步穿行在田间,顽皮的儿童嬉闹在屋前的空坪,更有钓鱼的老翁叼一管烟杆,悠然坐在岩石上,垂钓着悠闲的时光。
假若说老司城是根,那么灵溪就是它的魂。
走进老司城遗址,我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仿佛一头扑进了祖辈们的怀抱之中,有几分动情,也有些许温馨。
城址不大,但很是精致。它分为内罗城和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街巷,有防御严实的关隘,还有排水泄污的道沟。不难看出,这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足见祖辈们的智慧和才能。
从旅游标识标牌上可见,城址包括宫殿区、办公区、集市区、宗教区、苑墅区和墓葬区,俨然一个社会大家庭,在这崇山峻岭之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宫殿区位于城址北部,依山而建,东北高、西南低,形状略呈椭圆形,共有四门,并以石灰、桐油胶结。西门为正门,连接右街古道,以红砂岩错缝平铺叠砌包边。在其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各有一门,城墙厚实牢固。
办公区位于城址中心,北与集市区相邻,是土司及其职官行政办公的衙署政务机构所在地。现存残基至今仍出露在地面上,以条石作石阶,下通正街和河街,然后达码头。
老司城内原来街巷密布,纵横相通,有八街、五巷、两口,尚存其名的有正街、河街、紫金街、右街、鱼肚街等,其中以正街、右街保存最好。街巷全由红褐色的灵溪卵石嵌砌路面,行走其间,犹如踩过了一段厚实的历史。
在城址的南部是一片神圣区域,这里便是土司时期的宗教区,也是土司辖区广大民众的精神庇所。据考古勘探并结合地方志,可以确认的寺庙有祖师殿、观音阁、五谷祠、关帝庙、将军山寺、八部大神庙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寺庙,定期举行相关的宗教活动、祭祀仪式,成为土司聚集民众、加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
沿着灵溪河上溯,在老司城的背后,有一片静谧的壶天。这里分布着众多的土司庄园、别墅、钓鱼台等设施,是土司时期的苑墅区。在灵溪河两岸的崖壁上,已发现多处石刻题铭,记录了土司徜徉宴乐的时光,别有一番怡然自乐的天地。
踏在这层层垒起的灵溪石上,略泛红晕的灵溪石无不有灵,不管是祖辈们用它垒起的城壕,还是吾辈们用它辅就的路基,都让人在这灵溪石上走着走着就有了些许灵性。
崇山峻岭之中的老司城,以其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和民族土司文化而光芒闪烁。其实,祖辈们将司城从酉水大河边迁入崇山峻岭,其主要目的是出于军事防御,进可从灵溪出酉水,退可遁入大山之中。但也不难看出,他们最大的心愿还是想远离战火纷争,去寻求一方安宁之境。
于是,老司城便成为了祖辈们苦心经营的世外桃源。
文 | 山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