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新化,地处湖南几何中心,位于雪峰山北段东南麓。境内山高溪多,海拔高差大、山林覆盖广,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富含有机质,在平均海拔800~1300米的地理环境中,野生茶叶与草木共生,物竞天择,自然天成,是“湖红之源”的核心产地,是中国原生态、高品质好茶的出产地。
新化之所以能生长出原生态、高品质的好茶,归根到底要归功于它的“三带”位置。
新化县处于地理过渡带。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雪峰山,位于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的最南端,分隔了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
对于湖南而言,雪峰山的意义非同寻常,它不仅是划分湖南人口密度对比的一条“胡焕庸线”,也是湖南自然与人文分野的一座重要界山。
高山云雾出好茶。九龙峰为大熊山最高峰,海拔1622米。近年来,大熊山古树茶受到越来越多茶客的喜爱。 张志远 摄
新化,便位于这片特别的界山之中,是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的特殊地带。特别的地理过渡带,造成了这里既是气候的枢纽带,也是文化的融合带。
新化县处于气候枢纽带。又加之新化地形复杂,由雪峰山余脉大熊山、古台山、奉家山和天门山组成的高海拔系列山脉,有效阻挡了海洋性气候所形成的暖湿气流,使这里的气候与别的地方晚了“半拍”,上升的暖湿气流在各系列山脉中形成了“南风灌顶”的独特异气候,因而使冬天形成了杜鹃开花、茶叶抽芽的独特现象;春天,冰雪要到3月份才开始融化,因而又形成了冰里含春,春茶最晚的独特现象。
新化茶叶便主要分布在大熊山、天门山、奉嘎山这些深山密林之中。这些产茶地区山高溪多,海拔高差大、山林覆盖广,气候温和湿润,是生产原生态、高品质健康好茶的最佳产地。
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孕育出新化红茶独特的“乌油紧实、蜜香悠长、甘鲜醇爽、橙黄透亮”的天然品质,享有“健康茶黄素,地道新化红”的美誉。
雪峰山脉的奉家渠江源,被评为中国最美茶园。 袁晓晖 摄
新化县处于文化的融合带。雪峰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被资水横截分成南北两段。民间习惯把北段称雪峰山,南段称梅山。苗瑶族人将雪峰山奉为祖山。位于这两地之间的新化,便成了这种文化、两种生活的交汇融合带。如果放眼中华文明圈,则处于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过渡区段,是纵横两大文化系列的交汇点,中华文明的缩影和活化石。
在生产上,最典型的例子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渠江源的贡茶园、大熊山川岩江的茶马古道,便是渔猎文化与农耕文化杂糅融合的遗存。
在信仰上,最典型的例子是始祖蚩尤和梅山神张五郎。据史籍记载:蚩尤被视作“九黎”“三苗”首领,原本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炎帝与黄帝部落崛起,蚩尤部族落败,被逐出中原,从黄河以南迁徙到长江中下游的雪峰山地区。张五郎以手撑地,头下脚上,号称“ 翻坛倒峒”。
宋代“开梅山”之后,各民族不断融合,倔强剽悍、朴拙勤劳、不畏强暴、不服权威的梅山文化逐渐与雪峰山以西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相整合,最后构成了湖湘文化的一个最强劲的组成部分。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走向的湘籍名人。
地理决定风物,地理过渡带、气候枢纽带、文化融合带,新化独特的“三带”特征,造就了新化红茶的独特个性。它虽然不具云贵高原茶的那份浓烈,不具海洋性气候正山小种的那份高香,也没祁门红茶的那份优雅,但其“条索紧实、蜜香悠长、甘鲜醇爽、橙黄透亮”的鲜明个性与品质特征无愧于中国健康好茶。
文 | 袁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