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长沙最好吃的豆腐,在大围山脚下浏阳河源头的白沙古镇。
白沙古镇谁家的豆腐做得最好呢?当然是老刘家的。老刘家世世代代在白沙古镇打豆腐,是名副其实的豆腐世家。如果有人表示怀疑,老刘就会拿出一本书来,请你看书上的一行文字:“豆腐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然后坐下来与你讲他家老祖宗刘安发明豆腐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名叫刘安的淮南王,他的母亲非常喜欢吃黄豆。后来,母亲年纪大了,牙齿掉了,嚼不烂黄豆了。刘安看见母亲吃不了黄豆急得团团转,于是他把黄豆磨成豆粉,加水熬成豆浆。因为豆浆味道淡了,于是放了一点卤盐,结果豆浆就凝结成块,就这样做出了豆腐……
老刘说起老祖宗发明豆腐的故事,那是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从来没有上过学的老刘,还引用了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说法:“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历史上,淮南王刘安确有其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如果从刘安算起,豆腐在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仅从这一点来看,豆腐可以说是我们的“国菜”。
说到这里,你要还表示怀疑,老刘就会拉你到古镇的刘家祠堂去,那里供奉了老刘家列祖列宗的牌位,其中就有淮南王刘安。据说是在元末明初,刘安后裔的一支,看中了白沙的青山绿水,迁徙到了白沙古镇定居,也把打豆腐的手艺带到了这里。所以刘家祠堂每年祭祖,都由刘大娘蒸一碗白豆腐,由老刘亲手奉到祠堂的食案上,请列祖列宗享用,以示清白家风代代相传。
打豆腐是一门技术活,第一道工序是磨豆子,先把豆子用山泉水浸泡。那时候没有电,也没有机器,只有石磨。老刘紧抓磨把,前躬后仰,不停地摇动着磨担。刘大娘一边帮着推磨,一边舀黄豆放到磨眼里去。两口子你来我往,配合默契,磨缝间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白色的豆浆。
磨完豆子,还要经过烫豆浆、摇豆浆、过豆渣、煮豆浆、点豆腐等十几道程序。据传,老刘家打豆腐有老祖宗传下来的秘方。比如点豆浆,多少水配多少石膏,什么时候点,都有诀窍。只见老刘一手端了石膏水,一手拿根木耙,在水中反复漾起,让手里的石膏水顺着木耙小心翼翼地溜进去……眼见着有米粒开花一样的豆花形成,老刘的脸上也就笑开了花。
老刘家的豆腐,一直享有盛誉。早年的白沙古镇,商船云集,远达江汉。有那外来的商贾,一来白沙就点名要吃老刘家的豆腐。离开白沙的时候,还要把老刘家的霉豆腐、油豆腐带回长沙、汉口。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有豆腐吃是一种享受。老刘两口子的独生子小刘,自然天天有豆腐吃。也许豆腐营养丰富,也许老刘教子有方,小刘不仅长得英俊帅气、聪明好学,而且对父母非常孝顺。上初中时,他把积攒多年的压岁钱拿了出来,到浏阳县城买来了一个电磨,取代了老刘天天用的石磨。老刘可不高兴了:“用电磨磨出来的豆浆能打豆腐吗?”话是那么说,不过老刘很快接受了电磨。因为用电磨磨出来的豆浆不仅能够打豆腐,而且豆腐细嫩多了。最重要的是,老刘两口子干活轻松多了。
小刘大学毕业那年,老刘希望儿子留在省城找工作,小刘却要回来帮着打理豆腐作坊。老刘说:“你读了十几年书,回来还是打豆腐,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啊?”小刘说:“我们老刘家世世代代打豆腐,我不来接班,那才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呢!”老刘生了一个月的气,但是看着儿子天天在豆腐作坊忙里忙外,老人家也就只好摇了摇头,算了。
想不到短短几年时间,小刘就在镇外办起了一个豆腐加工厂,从浸豆子、磨豆腐到出成品,全部在流水线上完成。老刘犯嘀咕了:“这还是白沙豆腐的味道吗?”小刘带着他走进生产车间,告诉老刘:“这还是原汁原味的白沙豆腐呢!”看到厂里那来来往往的男女员工,老刘一把抓住小刘的手说:“你把祖传秘方都告诉他们了?”小刘笑了:“现在的白沙豆腐,既继承了老祖宗的秘方,又吸纳了现代化的技术,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吃到白沙豆腐。”
文 | 刘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