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一级演员聂世棋(左)与同事排练木偶戏。
1月30日上午,在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排练厅,省政协委员、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一级演员聂世棋与青年演员正在复排一场木偶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聂世棋说,每一次精彩演出的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举团修炼”和一次又一次的“匠心求索”。
从1987年进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聂世棋在木偶剧这条路上已经前行了37年,她将木偶融入生命,也希望不断赋予木偶生命。在她看来,虽然木偶本身没有生命,但是演员全身心的投入,可以让木偶活起来,让观众感知它的喜怒哀乐。
多年前,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了大型木偶剧《石三伢子》,以木偶艺术的形式塑造一代伟人毛泽东(石三伢子是毛泽东小名)的少年形象。“要想让木偶演活,首先演员与角色要融为一体。”作为石三伢子的饰演者,聂世棋深感责任重大,她阅读了大量关于毛泽东少年时期的作品,了解少年毛泽东的性格特点,走进他的世界,并反复练习。
最终,该木偶剧将善良、勇敢、志存高远的少年毛泽东形象生动展现出来,受到观众的喜爱,先后获得“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金奖、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等。
如今,聂世棋的表演技艺在业内颇有名气,她对如何让这项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风采有了更多思考,“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传统民间戏曲形式,木偶戏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令聂世棋欣喜的是,近年来,无论是木偶制作材料、题材,还是表现形式,都在不断变化。比如,制作材料从木头改为瓷泥塑形、石膏粉翻模,用废旧报纸黏糊成型,可以增强木偶外形的多样性,用料更简单省时。表演也从单一的戏曲,发展为现在的童话、寓言、神话、音乐剧、卡通剧等多风格、多体裁、多品种的舞台形式。
聂世棋还参与了“戏曲进校园”“雅韵三湘”等各种公演活动,向观众展示新时代木偶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她还赴国外参加演出,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国外观众,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木偶表演技艺传承要想不断创新发展,离不开传帮带。聂世棋立足自身优势,全力推动木偶表演技艺的传承工作。
2023年,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在洞口县罗溪瑶族乡大麻溪村调研时,发现当地的“木棒棒戏”(属于木偶戏的一种)很受群众喜欢,但存在以唱观音戏为主、演员少、年龄偏大、木偶老旧、表演技艺疏松等问题,于是决定在舞美、服装、理念、技艺等方面进行点对点帮扶。
聂世棋主要负责技艺指导,挑选零基础的学生进行教学训练,利用周末、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多次到大麻溪村进行技术及理论指导,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友谊。
“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在三湘大地培养更多木偶戏后备人才。让湖南木偶戏走出湖南,走向世界。”聂世棋说。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陈彬
图 | 政协融媒记者 付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