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问苍茫》:从“史”到“诗”的叙事基调
发布时间:2024-03-08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20世纪20年代,神州大地风雨如晦,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仍在艰难探索,而立之年的毛泽东在寻路、探路、开路的过程中抛出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便是近来热度居高不下的主旋律电视剧《问苍茫》的故事背景。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和湖南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的重点项目,《问苍茫》以青年毛泽东为核心人物,全面讲述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神州大地上一群信仰坚定的先觉者,面对国内外各股势力的防范敌视,毅然踏上为祖国和人民谋新生的“创业”之路的故事。


以“无一字无来处”的严谨态度,高扬历史真实。文艺创作讲求“来处”,尤其是当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最大程度地还原1921年至1927年这段历史,《问苍茫》主创团队前后收集了约5000万字的历史资料,最后选取350余位历史人物作为原型。本着还原历史、贴近真实的态度,《问苍茫》比照相关资料复刻了大大小小共761个场景,剧中大到第一次国共合作等重大事件的会场布置,小到配角群演的妆发造型,每个细节都力争符合历史情况。


剧中呈现的青年毛泽东等主要人物的观点与看法均来自党史资料,包括“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等“革命的首要问题”,更是将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


以“取其精髓”的创作原则,另辟新颖视角。以“取其精髓”为原则,《问苍茫》刻意回避了一些“过热”的名场面,转而聚焦公众视野的“盲区”,以更加冷静客观的视角,从“侧面”甚至“背面”挖掘和反映重大事件。例如表现“开天辟地”的中共一大,剧中不纠结如何“开会”,而是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会后”共产党人“怎么办”的问题,并且以毛泽东、何叔衡等湖南代表在长沙办大学、找同志、建组织的行动轨迹,快速串联起党内外各方势力,四两拨千斤地勾勒出时代变局中的“众生相”。


以“扎根人民”的艺术追求,渲染诗意弧光。《问苍茫》的另一位总编剧、主旋律影视创作的青年领军者梁振华认为,该剧是“兼具热血与青春”的历史正剧,剧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青年们始终“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也正是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倾向,使得这部主旋律非虚构影视作品在确保了历史真实的同时,更添人文情怀和诗意弧光。


不同于多数影视作品塑造的中老年毛泽东“领袖”的形象,《问苍茫》中的青年毛泽东和当下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面临“事业”和“家庭”之间难以平衡的困境。他是兄长、是丈夫,同时也是教员、是同志;他会在幼子啼哭时手忙脚乱,也会在与老同志(陈独秀)争论时面红耳赤;他在国共两党身兼数职期间,踌躇满志、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但在遭受排挤、两头受气、不得已离开上海时,也只能满心怅然地喟叹“不甘哪,不甘”——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更富成长特性和人文底色的伟人形象。


文 | 夏惠慧 张建安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