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三人讲菜
发布时间:2024-03-22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从前,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地区,特别是位于湘鄂川(现为渝)三省交界之地的湘西龙山,民间有讲“四言八句”的文化习俗。


何谓“四言八句”,我没有查阅到权威的解释,《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有提及:“进房撒帐,说‘四言八句’,拜花烛,吃交杯盏,不必细说。”百度的解释是,“四言八句”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学表达方式,通常由四个字组成的四句话,共计八句。我的理解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找乐子,围绕一个主题讲顺口溜。


在湘西,有这么一个用“四言八句”讲菜的故事。


话说龙山县一个土家族千年古镇位于一条河边,为方便两岸居民往来,在清乾隆年间,镇里几个乡绅牵头筹资修建了一座长70多米、宽4米多的凉亭桥。竣工时,主事者请镇里最有文墨的老先生题写了“增和桥”做成匾额,悬挂在桥的两头,使桥看起来更加古朴典雅。


这座凉亭桥不仅方便居民通行,也成为古镇一道靓丽风景和居民休闲纳凉的公共场所。平日里,居民在桥上走玩,卖油粑粑的、唱山歌的、打纸牌的、打三棒鼓的、摆龙门阵的、讲“四言八句”的,聚在一起,桥上笑声不断,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光绪年间,有人在桥头开了一家饭馆,地道的土家风味,价廉物美,特别是招牌菜洛塔大肉,更是受到远近食客们的青睐,饭馆宾客盈门。


有一天古镇逢场,傍晚时分,快散场了,吃饱喝足的食客们陆续散去,桥上玩耍的人们也少了许多。忙了一天的店老板招呼伙计们拖地洗碗抹桌,打扫卫生,准备打烊休息。正在这时,一个中年食肉和尚、一个年轻秀才、一个村姑先后进店吃晚餐。


见有客来店,店老板热情地迎上前打招呼说:“欢迎三位贵客光临小店,但非常抱歉,本店米饭尚充足,洛塔大肉只剩下一盘了。”


三人大老远来此就餐,就是冲着洛塔大肉来的。于是三人互不相让,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想吃上那盘洛塔大肉。


老板看着三人争得不可开交,左右为难。又见个个能说会道,于是想出一个主意。“三位都是我的贵客,再争下去就有失体面了。我看你们能说会道,今天我们就每人讲一段‘四言八句’。比一比,看谁讲得好,谁获胜了,这盘洛塔大肉就归谁吃,不要钱,我请客。我作中当裁判,各位意下如何?”


三人觉得老板讲得在理,再争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赞同道:“要得,要得!凭本事吃大肉,愿赌服输,老板您就出题吧。”


看三人都赞同,老板就手指桥头的匾额说:“你们看匾额上‘增和桥’三个字,就以此为题,要求是既要讲明自己的身份,又要讲出吃这盘大肉的理由,谁道理最充分,大肉就归谁吃!”


听说有人要比“四言八句”,村民纷纷跑到饭店围观,气氛一下热闹起来。


只见三人站中间,个个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样子。心直口快的和尚云游四方,见多识广,老板的话音刚落,他略加思考,首先开讲:“有土是个增,无土也读曾,取了增边土,添人便是僧。僧家弟子谁不爱?木鱼袈裟随身带,诵经念佛好辛苦,和尚最该逮(吃)这盘菜,两位施主切莫爱!”


秀才饱读诗书,一肚子文墨,这时正好可以露一手,他边听边打腹稿,待和尚说完,他就接着讲道:“有口是个和,无口也读禾,取了和边口,添斗便是科。科举秀才谁不爱?文房四宝随身带,十年寒窗多辛苦,秀才最该逮这盘菜,两个书童切莫爱!”


秀才讲完,得意洋洋地看着俩人,心想“怎么样?我这读书人就是比你们强吧?这盘大肉归吃我了”。


村姑有些害羞,等两人先开腔,自己则站在一旁观摩。其实,村姑是邻乡人,莫看她是一身村姑打扮的女流之辈,却聪明好学,识文断字、作诗填词样样都在行。平时劳作之余经常挑灯夜读,是当地村民心目中的才女。只见她不慌不忙地讲道:“有木是个桥,无木也读乔,取了桥边木,添女便是娇。娇娇美女谁不爱?胭脂口红随身带,有朝一日嫁婆家,一次生个双胞胎,一个当和尚,一个考秀才,世上当娘最辛苦,老娘最该逮这盘菜,两个孩儿切莫爱!”


村姑一讲完,人群里爆发出一阵“哈哈”大笑声,有人趁机起哄道:“两个儿子要有孝心,大肉应该归当娘的吃。姑娘赢了!”


店老板在一旁默默观战,听前面两人讲完,心里暗暗叫好,同时也为一旁默不作声的村姑捏了一把汗。可是待村姑讲完,风趣幽默的话语把他也给逗乐了,不禁开口赞叹道:“真是深藏不露啊,姑娘太有才了,讲得好!”


三人讲完,高下自明,最后老板当即宣布比赛结果:“三位贵客都有才,‘四言八句’各有千秋,但姑娘更胜一筹。这盘洛塔大肉归姑娘了!”


一个村姑竟有如此才华,两位男士输得心服口服。村姑虽然赢得了洛塔大肉,但她没有吃独食,很大方地邀请其他两位一起分享。


就这样不打不相识,他们三人因“四言八句”结缘,惺惺相惜,彼此成了好朋友,经常聚在一起讲“四言八句”。特别是村姑与秀才都是有文化之人,更是趣味相投,两人一起在古镇开了一处私塾,教书育人。因日久生情,志同道和的两人结为了人生伴侣,演绎了一段爱情佳话。


文 | 梁厚能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