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芦苇何去何从:把“包袱”变财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洞庭湖样本
发布时间:2024-08-30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湖南政协新闻网

盛夏之时的西洞庭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芦苇林。 资料图


潮起为湖,潮落为洲。初秋,走进洞庭湖,可见轻盈、柔美的芦苇随风摇曳。在夕阳的照耀下,成片的芦苇更是呈现出金黄色,这是自然之美的见证。


洞庭湖区是全国14个芦苇主产区之一,芦苇面积达133万亩,年总产量1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素有“第二森林”的美称。2018年洞庭湖区造纸产能大规模退出,原本作为造纸原料的芦苇因无人收割带来了一些问题,“财富”由此变成“包袱”。


省委、省政府一直重视洞庭湖芦苇产业的发展,2023年,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等6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洞庭湖区芦苇生态保护和科学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持续推动湖区芦苇产业转型升级。如今,经过一番探索,芦苇又从“弃儿”变回“宠儿”,芦苇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也成为了洞庭湖“高颜值”“高价值”双提升的样本。


湖南政协新闻网

以芦苇为原料,转化而成的4种钠电负极材料(硬碳)。资料图


芦苇何去何从?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


芦苇茎秆纤维素含量高,是天然造纸材料。高峰时,洞庭湖周边大大小小的芦苇造纸企业有234家,沅江市漉湖芦苇场主营业收入达2.8亿元,当地纸业公司年产值6亿余元,是当地财政的“钱袋子”。


但芦苇制浆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一些企业废水处理不到位就进行排放,对洞庭湖及其周边的水体产生大量污染。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湖南省关闭了洞庭湖周边的制浆造纸企业,从源头根治造纸企业对洞庭湖的污染。


自此,芦苇何去何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由于无人收割,芦苇倒伏在水中腐烂后会污染洞庭湖水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芦苇具有固碳、减排、净化水质等作用,芦苇弃收可能使湿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裕元介绍,该所曾调查发现,与造纸产能退出前相比,洞庭湖区成熟期芦苇种群生物量和芦苇群落生长期的最大固碳速率都有所下降。


此外,弃收的芦苇在冬春季节干燥后属于易燃材料,容易引发火灾,影响航道安全和鸟类栖息地安全。


“芦苇兼具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事关生态和民生。”在省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陈洪松看来,需要多措并举探索实现芦苇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


漉湖地处洞庭湖腹地,被誉为“亚洲第一芦苇荡”。2020年,在走过60多年后,漉湖芦苇场更名为沅江市漉湖湿地保护与发展事务中心。“名称的变更,也意味着职责的变化。”沅江市漉湖湿地保护与发展事务中心副主任庄智说,新的名称意味着要告别原来砍芦苇、造纸、捕鱼的生产方式,转向以生态保护、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推进芦苇可持续、再生利用发展。


湖南政协新闻网

利用洞庭湖芦苇作基质培育的芦菇。资料图


如何转型升级?

打造“两芦”新产业


“两芦”(芦笋、芦菇)产业,就是转向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步。


沅江市是湖南最大的芦苇产区,“两芦”产业是沅江市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中“蒹葭”的“葭”,指的就是初生芦苇,即芦笋,其口感脆嫩鲜爽。而芦菇是生长在芦苇荡里的一种珍稀野生菌类,食用价值极高。现在利用芦苇作基质培育的食用菌,也称为“芦菇”。


近年来,为推动“两芦”产业的发展,沅江市成立了芦笋、芦菇产业管理办公室,与省内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提升工艺、深耕产品,芦笋这个传统行业在沅江正焕发出新的风采。目前,沅江市已研发出芦笋面条、饮料、糖块等9大系列近30种产品,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还驯化并培育了野生的胶状鳞伞菇和春生田头菇两大特色食用菌种,其中胶状鳞伞菇更是全球独有,富含“天然味精”谷氨酸。


“‘两芦’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陈洪松说,推进“公司+合作社”芦苇基食用菌—芦苇饲料—有机肥生产模式,一方面解决了食用菌生产和反刍家畜养殖对大量原材料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沅江市“十四五”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及芦苇综合利用规划》中提出,将扩大“沅江芦笋”产业规模,力争达到年产3.5万吨左右;打造“沅江芦菇”产业,扶植5家以上龙头企业,生产芦菇鲜品达到20万吨,创建“沅江芦菇”全国知名品牌。


芦苇价值何在?

以科技创新赋能


芦苇不仅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青睐,一些企业也从中发现了价值。


由于受到资源、环境与成本的影响,一些曾用树木生产板材的厂家也开始寻求利用秸秆生产板材,芦苇可以作为主要原料。只是用秸秆生产的板材不耐水、强度低、易长霉,这就需要解决秸秆表面硅质层粘合的难题。


多年前,长沙汉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峥嵘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为了得到芦苇最佳的破碎形态与尺寸,以实现板材结构稳定不变形,该公司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加工工具,直到开发成功秸秆专用刨片装备与配套工艺。


如今,通过反复试验,这一技术越来越成熟,芦苇、芦竹等植物秸秆经过粉碎、碾压、裁板、砂光等工序后,就能变成一块块长方形的强度高、耐水、抗菌防霉、无醛无苯板材。


随着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杨峥嵘先后在常德市安乡县、益阳市大通湖区等地布局,推动这一产业在洞庭湖区发展。


与此同时,通过科技创新,芦苇还与钠电这一产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芦苇通过粉碎制粒制备芦苇颗粒,再将芦苇颗粒通过低温裂解生成芦苇炭,芦苇炭通过高温晶型转化生成芦苇基硬碳,而芦苇基硬碳就是极具潜力的钠电负极材料。”中南大学副教授张磊说。


中南大学资源循环创新团队持续多年在芦苇无害化、资源化、高值化领域进行研究,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7月,湖南钠能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的千吨级生产线在岳阳临港高新区成功完成调试,这标志着中南大学在全球首创以芦苇为原料生产硬碳负极材料的钠电池技术正式落地。


事实上,芦苇作为硬碳负极材料也有它的优势。目前,钠电领域主要将椰子壳作为硬碳负极材料,主产地在印度尼西亚,且生产量少;而芦苇生长周期短,年年可再生,且运输方便。


“未来5年,湖南钠能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建设完成年产10万吨生物质硬碳负极生产线。”张磊说,建成后每年可以消化湖区50万吨芦苇,将从根本上解决洞庭湖芦苇大面积弃收带来的问题。


怎样绿色发展?

推进芦苇综合利用


如何从顶层设计上把洞庭湖区芦苇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至关重要。2023年,在充分调研基础上,6个省直部门联合出台的《指导意见》可谓恰逢其时。


《指导意见》从加快构建洞庭湖芦苇科学保护体系、着力推进芦苇全量化高值化科学利用、建立完善支持芦苇生态保护和科学利用的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明确,提出培育壮大芦苇生态板材产业、积极发展芦苇生物基新材料高附加值产业、鼓励发展绿色农业、引导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目标。


为进一步推进洞庭湖区芦苇综合利用工作,加快芦苇资源化利用项目落地投产,湖南将积极搭建平台,大力协调芦苇产业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高附加值产业项目落地投产;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着力将湖区芦苇综合利用打造成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工程。


2018年,在漉湖发展了16年的纸厂关停后,洞庭芦苇产业园拔地而起,湖南安环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陆续被引进来。


“企业将芦苇分成4个等级,通过分级利用,实现了芦杆、芦叶到边角料、腐灰的全产业利用。较好的茎秆用于制作板材,或者研发生物基材料;枝节边角料则加工成燃料,或制成有机肥,再次变废为宝。”庄智告诉政协融媒记者,芦苇“浑身是宝”,漉湖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后将持续拓宽芦苇产业绿色发展新路径,推动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陈彬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