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绣花花生香,绣鸟可听声,绣虎会奔跑,绣人能传神” ,针尖之舞,何以湘绣
发布时间:2025-01-24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湖湘文化软实力-栏花900-504.jpg


日前,“湘绣针法数据采集和文化创意产业应用”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以针代笔、以线润色,历经千年,一代代湘绣人用一针一线“绣”出了高超的刺绣技术,“织”出了独特的湖湘文化特色,赢得了“绣花花生香,绣鸟可听声,绣虎会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如今,湘绣这门古老的艺术瑰宝,与时代同频共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与科技、旅游相融合,迸发出新活力,向世界展现了针尖上的湖湘之魅。


湖南政协新闻网

湘绣人用一针一线串联起传统与未来,绣出天地万象。 


千年积淀,湘楚文化浓烈


湘绣是以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一批出土的文物见证了湘绣悠久的历史。1958年,在湖南烈士公园三号战国楚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2件刺绣分别粘贴在外棺内壁档板和壁板上,刺绣残片在极细密的丝绢上,以链环状的针脚形成龙凤等图案。


此后,在马王堆的3座西汉时期墓葬中,从一号汉墓(辛追墓)发掘出土了一批纺织品,种类之丰,数量之多,工艺之精,部分衣物保存之好,为中国考古史上罕见。


出土的刺绣是在绢、纱、罗、绮等丝织物上,包括“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等。其中,“乘云绣”以朱红、浅棕红、橄榄绿、深绿、金黄、深蓝等多色丝线,绣出飞卷的流云和云中隐约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


湖南湘绣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楚汉刺绣具有浓烈的湘楚文化特征,其图案中龙形和凤纹交织、写实与变体共存,呈现出天地交融、人神共处、浪漫神奇的巫神文化特点。


楚汉刺绣工艺以铺绒、辫子股针法为主,针脚整齐、排列均匀。楚汉刺绣纹理婉转自如,色线多以朱红、绛红、秋香、藏蓝为主,既华美富丽,又丰富协调。


湖南是多民族省份,山川形胜,文化深厚,也造就了湘绣兼容并包的特点,形成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刺绣。如,桃源的刺绣包括彩绣、挑花两种类型,广泛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兼具实用功能和装饰美观的效果,集中体现了传统女红技艺的成就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凤凰、花垣地区的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女子多在服装鞋帽和日常生活用品上刺绣,刺绣纹样丰富多彩,其中蝴蝶纹样广为流传,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生命追求、吉祥寓意等内涵。


湖南政协新闻网

湖南湘绣博物馆陈列的各类湘绣作品,记录了湘绣的发展之路。 


推陈出新,创作大量经典


湘绣从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一名称正式出现是在清朝末年。


过往,在湖南民间,虽然妇女们大多勤习刺绣,用巧手在鞋面、裙缘、枕头、手帕等日常织物上绣出花样,但主要是自给自足。为补贴家用,一些多余的绣品才作为家庭副产品出售。直到1898年,长沙开设了第一家专门产销湘绣的绣庄,湘绣才正式走上商品化的道路。


当时的湘绣绣线有青、黄、红、黑、白、绿等10类,88种原色,根据其色线的深浅再染制成745种不同的色彩,主要以蚕丝、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清末民初,由于精湛的技艺、鲜明的风格和完备的品类,再加上大批绣庄对外展出和销售,湘绣迅速驰名中外。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湘绣获得金奖,被赞为“浑笔墨于无痕,不审视不知其为绣画也”。1911年,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获最优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


伴随着时代的变化,湘绣经过短暂的衰落,但又重获新生,开启了新的征途。


1978年以后,国家出台了多个工艺美术保护政策,尤其是国家级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级奖项“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评选,极大激发了湘绣艺人们的创作热情。


湘绣由此迎来了黄金时代。1979年,省湘绣研究所应运而生,集中了全行业优秀的设计力量和刺绣好手,引领行业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湘绣一直是湖南传统出口工艺品,广泛用于馈赠、装饰、收藏以及服装、服饰、头巾、床上用品等,产品销往海内外,是湖南轻工行业出口创汇大户,并被当作国礼馈赠外宾。


其中,“五百被面”和“四页条屏”被称为“长期畅销”“长盛不衰”的名牌产品。“五百被面”即百花、百鸟、百鱼、百蝶和百童子,题材内容寓意圆满和谐,喜庆吉祥,构图均衡对称。“四页条屏”由四张画面组合,内容有山水、花鸟、动物、人物等,每幅条屏都题有相应诗句,书画适配,珠联璧合。


湘绣《锦绣潇湘图卷》——在薄如蝉翼的绣明绢上,用湘绣双面绣工艺展现了湖南地域风貌特点、人文历史特色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成就。2011年,作为湖南特色物品之一,这幅湘绣搭载神舟八号飞船邀游太空17天。


湖南政协新闻网

湖南政协新闻网

湘绣人追求技艺、针法创新,这是“双面全异绣”作品《熊猫与老虎》,一块底料两面呈现完全不同的画面。


创新突破,打造“超级绣品”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满足人民日用品生产需求的同时,湘绣艺人们还不断攀登技艺高峰。


起初,湘绣的颜色既不能由深转浅,也不能深浅相混,“掺针”针法的出现,使得湘绣绣出的颜色自然和谐。


“掺针”针法由湘女李仪徽于1877年发明。该针法将不同深浅、不同颜色的细丝绣线,以均匀细腻的针脚,层层交替掺合多遍绣成,实现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效果,一经出现,备受欢迎。


湘绣针法种类繁多,千变万化,通过运用不同针法起到不同艺术表现效果。比如,被誉为湘绣独门绝技的“鬅毛针”,能够让狮、虎等猛兽的毛发细腻传神、生动自然。该针法是在“掺针”的基础上形成,在刺绣时使线聚散地撑开,撑开的一头用线粗而疏,另一头则密而细。创造一幅精美的“鬅毛针”作品,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十足的耐心。


“老虎的一根毛发需要绣十几针,才能把它完整体现出来,一幅完整的老虎作品绣出来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湘绣省级非遗传承人彭娟说,一根完整的蚕丝线,绣制的时候需要把它分开,蚕丝线可以一分二,二分四,最多一根可以分出200多条丝出来。


1978年,为了改变刺绣只有单面绣或两面绣同一图案的现状,省湘绣研究所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异绣”研究,踏上了从“双面异色绣”,到“双面异物绣”,再到“双面全异绣”的创作之路。


“双面全异绣”被誉为“超级绣品”,需要在一块透明刺绣底料的正反两面上,绣出形象、构图、针法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象,形成完全不同的两个画面,产生感觉各异的两种意境,有着天衣无缝的穿越之美。其设计与工艺要求极高,既要利用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所提供的各种造型变化的可能性,又要适应针法、绣法的可行性。由于两面的形象有别,或色调悬殊,或厚薄不同,需要做到线隐针藏,精密妥贴。


此外,湘绣艺人创造的“三角层叠法”,适用于刺绣油画人物肖像等题材。其技法按肌理施绣,绣线错落层叠,可以将不同色线并置使用,获得点彩油画般丰富而灿烂的色彩效果,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光色效果丰富感人。


一系列的工艺创新,把湘绣艺术推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成就了湘绣在中国织绣业的重要地位。2006年,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破圈层,让湘绣“潮起来”


为让湘绣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湘绣人主动求变,打破圈层,探索文旅新消费模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湘绣“活起来”“潮起来”。


被誉为“中国湘绣之乡”的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形成湘绣文旅研发、生产、销售、体验为一体的湘绣产业聚集区,推动湘绣产业做大做强,并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目前,该街道吸引了近万名绣工从业,年产值逾2.5亿元,占全省湘绣行业总产值的80%以上。“沙坪湘绣工”获评湖南省特色劳务品牌。


一代代湘绣传承人坚守湘绣事业,着力促进湘绣工艺推陈出新,推动湘绣市场百花齐放,提升湘绣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湘绣人还把湘绣工艺与传统文化、本土特色及生活礼俗结合,开发了融合丰富文化内涵、设计创意、审美和功能兼备的文创衍生产品,让湘绣融入现代生活,让年轻人喜欢上湘绣。比如,与网红茶饮“茶颜悦色”等联名推出一些湘绣产品,以长沙的网红打卡地为主题,将长沙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元素巧妙地融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感;有的与科技相融合,开发出可与充电宝、电脑、蓝牙音箱等相适应的创意产品。


湖南多地还开展湘绣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湘绣非遗特色课程,讲述湘绣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底稿绣制等多方面,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们打开湘绣探索之门。


在科技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跨越千年的湘绣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政协融媒记者 陈彬

图/政协融媒记者 王宇轩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