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乡音里的“恭喜”
发布时间:2025-02-21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石渚河静静流过的村落,冬夜总是裹着冷冽的寒风,可除夕这天,风里却藏着一团火。


火是灯笼映在雪地上的红晕,是堂屋里燃烧的树蔸,更是孩子们那句脆生生的“恭喜发财”。这声“恭喜发财”如一根看不见的丝线,串起乡亲几代人的年味记忆。除夕夜,挨家挨户串门,相互道一声“恭喜”,每家都会给孩子们准备糖果零食,热热闹闹辞旧迎新。


除夕送“恭喜”的年俗,问过各地的朋友,应该起源于岳阳南部的湘阴、汨罗、平江地区,相邻的长沙县和望城区部分乡村也受其影响。


孩提时的除夕,早上一起床便躁动起来。父母忙着准备年饭,把腌了一冬的腊肉切成薄片,犒劳着年头忙到年尾的家人。这些都比不上即将到来的夜晚激动人心,孩子们早早准备好“工具”,只等吃完年饭去送“恭喜”收获“战利品”。奶奶用旧衣服或者旧被套缝制的“大口袋”,针脚歪斜却厚实,能装下整个村庄的慷慨。暮色四合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三五个相熟的孩子就着手电筒的微光,像一串摇晃的灯笼,深一脚浅一脚,踩过田埂和泥泞。老人总是最热情的,谁家小孩来了?来了几个?谁家的还没来?老人们都会惦念着;谁家小孩又长高了,长胖了?老人们都会议论着;“慢点跑,那个伢子你等等……”老人们不断叮嘱着。这一句句牵挂、一声声家常,就像祖先藏在时光里的酒曲,慢慢酿成了一碗乡愁。


除夕送完“恭喜”,孩子们便盼望初五之后的“舞龙灯”,这是整个村子的盛事,家家户户都要“接龙纳福”。每年各家轮流牵头,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请出“龙王爷”,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平安。红色长龙由熟练的青壮执掌,在震天的锣鼓、鞭炮、叫好声中,长龙缠绕伸展,时而腾空欲飞,时而翻滚嬉戏。小孩则负责提“马灯”,一种可以手提、能防风雨的煤油灯,在“龙王爷”前面开路。清澈夜空下,一盏盏马灯也似长龙般在乡间小路蜿蜒,走着走着就走出村庄,走向远方。


如今水泥路取代了田埂,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偶尔回来只是旁观者,不曾仔细聆听土地的歌声。孩子能送去城里念书的都送去城里,平日难得一见,很多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很久没听到“这个后生我看着长大”的寒暄了。除夕夜送“恭喜”的年俗还在传承,在这个物质富足的时代,孩子们更多的是参与,不再期待乡邻的馈赠。非遗民俗活动“舞龙”仍在继续,但请“龙王爷”的环节已经省略,传说中的“马灯”也永久停留在我们这一代的记忆里。


乡间小路上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终究会被新雪覆盖,可土地记得每一颗融化的糖果,就像村庄记得每一声散入夜风的“恭喜”。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固守旧物,而是让老树抽出新芽。就像今年春节爆火的人工智能,能文能武能写诗,唯独不能品尝祖辈留藏的老酒。而世间的炽热与虔诚,都在一斛酒,一句话。


除夕夜,坚持带着两岁的儿子,在乡邻间送“恭喜”,鼓励他稚嫩地喊出“恭喜发财”“新年快乐”。期盼着,某天他们站在城市的霓虹下,偶然听见一句乡音版的“恭喜”,定会明白那些曾被认为笨拙的仪式,原来是一封没有邮戳的家书,总会在某个雪夜温暖抵达。


文 | 戴立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