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AI为什么不能开处方?DeepSeek在医疗领域应用带来的挑战与前景
发布时间:2025-02-28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DeepSeek医疗大模型正在深刻影响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2月23日上午,“湖南严禁用AI生成处方”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该话题来自近日湖南省医保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互联网医院须按规定接入省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并进行电子处方流转,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AI生成的处方靠谱吗?DeepSeek会取代医生吗?如何看待AI在诊疗过程中的角色?政协融媒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湖南政协新闻网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人们将能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智慧医疗服务。AI制图


AI有没有处方权?


DeepSeek医疗大模型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中国医疗系统的运行范式。截至2月25日,该模型已完成在北上广等22个省级行政区、98家三级医院的临床部署,其应用版图从最初的科研数据分析,快速延伸至电子病历质控、影像特征提取、治疗方案优化等核心诊疗环节。


当这场智能革命催生出全新的医疗图景,处方权归属问题成为这场变革的暴风眼。湖南率先构建AI处方“防火墙”,省医保局发布的《通知》中关于“严禁AI自动生成处方”的规定,引发学界、业界的关注。


“《通知》很及时也很有必要。”省政协委员、长沙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周赟认为,这一规定既是对应国家药品类管理办法监管的要求和医疗行业“依法执业”的需求,更是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合理使用医保基金的需要,体现了职能部门为百姓生命安全健康负责的决心。


事实上,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22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就要求“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同时要求“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DeepSeek虽具备强大功能,但在开处方这一领域存在诸多局限。”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认为,AI目前没有也不应有处方权,它能辅助医生开展初步诊断、提供参考,但尚不具备单独解决所有医学问题的能力。


何清湖介绍,目前AI在中医医疗领域已有一定应用,比如借助穿戴式设备开展舌诊、脉诊等,运用生物检测仪、图像识别系统,结合特定算式,再配合传统的中医“望闻问切”进行诊断。但中医系统很复杂,AI面临获取信息、模式算法的准确性问题,在现阶段要单独开具处方进行诊断,仍不成熟。


当AI误诊时谁来担责?


事实上,处方权的背后是法律责任主体。记者看到,《通知》在社交平台引发激烈讨论,其中有网友强调,把处方权交给AI是对患者的不负责,医疗决策必须保留“人类最后防线”。一条“当AI误诊时谁来担责?”的评论获得上万点赞。


“倘若完全由DeepSeek开处方,一旦出现问题,患者产生负面反应,谁来进行问题预判和责任承担?答案依然是医生。”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向华说。


向华认为,每个个体存在特异性,同一种药物作用于不同人身上,疗效也各异,这使得单纯依靠AI精准处理病例面临挑战,DeepSeek为医生分析病例、拓宽诊疗思路带来了便利,但距离完全独立、精准地开展个体化诊断、处理复杂病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医疗服务并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操作。”向华说,当医生在开具药方和下达医嘱时,融入了人文关怀,这是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温度,缺乏这种人文关怀的医疗是存在缺陷的。


“AI与患者的人机交互缺乏感情色彩。”省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邓奕辉认为,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丰富的经验,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现实条件等,确定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比如中医需要通过‘望闻问切’与患者面对面沟通,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益于疾病康复的过程,而AI难以完成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医患交流。”


在这场智能医疗革命当中,技术与伦理的碰撞仍在持续。正如网友的一条高赞留言:“我们期待的是带着体温的听诊器,不是冰冷的数据流。如何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智能医疗时代最深刻的命题。”


AI在医疗领域如何定位?


AI在医疗领域的角色究竟该如何定位?有网友表示,AI可以辅助医生做出判断,与其禁止,不如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AI开好处方。


AI不是替代医生,而是拓展认知边界。一位做自媒体医学科普的医生“瑾言”对记者说:“19世纪人们担心听诊器会异化医患关系,但最终它成为了医生的‘第二双耳朵’。或许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人机对立,而是如何让DeepSeek这样的技术成为医生的‘超级听诊器’。”


“AI在医疗精准评估、数据整合、风险预测以及量化决策支持方面作用强大。”邓奕辉说,AI可以通过快速处理海量数据和发现微小异常,为临床医生提供高效的预判和诊断建议,在协助处理复杂病例上发挥优势,同时也能快速分析患者描述的症状,选择或推荐就医方向。


事实上,自2022年ChatGPT发布后,国内医疗行业已经火热开启运用大模型分析医疗数据、辅助诊断的研究,很多知名医疗机构和企业部署了多个开源大语言大模型,进行技术探索。


与以往的AI系统相比,DeepSeek更为高阶,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湖南省人民医院将DeepSeek与医院OA(办公自动化)系统深度融合,为医师获取资讯、辅助解读、临床分析等提供支持;湖南省胸科医院利用DeepSeek开发的“医学科研小助手”智能体,给胸外科无管化手术的临床路径优化提供了精准建议;浙江省中医院已在儿科、妇科、血液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的医疗场景进行试用……


“DeepSeek不仅为医疗行业注入全新活力,也为未来整合型医疗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周赟认为,随着医疗数据的不断积累和算法的持续优化,以及相关规范政策的出台,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将在疾病预测预防、医疗教育领域以及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等更宏观的领域,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当然,AI医疗既要释放技术红利,更要守住医疗伦理底线。“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应积极拥抱AI,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何清湖认为,应鼓励对AI在医学领域的探索、研究与应用,但前提必须以人民健康为核心,遵循法律和伦理规范。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