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地跨湘鄂,吞吐长江、调蓄四水,是国家水网关键结点,是我国径流量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不仅担负长江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还肩负着流域生态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
日前,省政协调研组赴江西省开展对比调研,借鉴鄱阳湖综合治理经验,为助力我省“十五五”洞庭湖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取经问道。
位于江西省庐山市的鄱阳湖标志性景观落星墩。中新图片
“观鸟经济”助力湖区添新绿
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洪水调蓄场所和生态屏障,其水域及滨湖区域共同构成了鄱阳湖区的主体范围。早在2008年,江西省委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了《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并于2011年得到水利部批复。
规划立足“空间均衡、人水和谐”理念,系统构建了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岸线管控等七大体系,在维系流域防洪安全、保障水资源供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鄱阳湖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候鸟迁飞通道上最重要的水鸟栖息地之一。
走进鄱阳湖吴城候鸟小镇,这里不仅有狮子山观鸟点、大湖池观鸟点、常湖池观鸟点等多处观鸟胜地,依托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的丰富鸟类资源,这里还建起了鄱阳湖国际湿地候鸟馆——一座集科普性、趣味性和体验性于一体的鸟类体验馆。
在这里,科技正重新定义自然体验。馆内不仅展示鸟类本身,还通过现代化技术,如CAVE沉浸秀场和5D鸟类体验,让游客有了新奇的游玩感受。
候鸟馆不远处的常湖池观鸟点是鄱阳湖综合治理的代表地。2023年,鄱阳湖保护区通过江西省鄱阳湖北部湿地生态功能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为面积1.05万亩的常湖池实施植被恢复300亩。这300亩植被也成了“候鸟食堂”与水质净化器,促进了湖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常湖池的观鸟亭仿树丛设计,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寓意“瑞鸟栖林”。湖泊中主要水生植物为苦草、绿藻、眼子菜等,是候鸟理想的越冬地。适宜的环境每年都吸引大量珍稀、濒危的鸟类来此栖息觅食。各观鸟亭有三级观鸟平台,一次性最佳游客接待量为60人,整个观鸟点最大瞬时游客接待量为300人。
在2023年末举办的第三届国际观鸟季期间,70万余只越冬候鸟翔集鄱阳湖,国内外观鸟者共同见证了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稀物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图景。
观鸟点、观鸟旅游线路、国际论坛、国际观鸟赛、生态摄影大赛……在鄱阳湖,观鸟热度被持续点燃,“观鸟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鄱阳湖国际生态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届观鸟活动期间,前往沿湖各地观鸟旅游的人数超过30万人次。以观鸟活动为契机,当地积极推动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合作,这些实践为长江中游湿地保护与可持续旅游提供了可借鉴的“鄱阳湖方案”。下转6版
兴利除害保障湖区安澜
环鄱阳湖区是江西省人口、经济、农业和生态等资源最为集中、最有活力的区域,也是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
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和长江上游水库群蓄水等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鄱阳湖水文情势发生不可逆转的重大变化。鄱阳湖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枯水时段延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减弱;水网总体格局尚未形成,高水平保障能力不足;部分县级城市应急备用供水体系不完善,存在供水安全风险。
如何系统解决湖区新老水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江西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要,以鄱阳湖水利枢纽为龙头工程,在保护和利用好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基础上,与周边柘林水库、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等区域骨干水源互联互通,构建区域水网体系。
在鄱阳湖区,有康山、珠湖、黄湖、方洲斜塘等4处蓄滞洪区,共同承担分蓄长江25亿立方米超额洪水的任务。2024年,江西对重点区域内的项目、蓄滞洪区内重要设施、已许可项目等进行全面排查梳理,排查出重要设施70处,涉及卫生院、学校、粮库、加油站、道路等,并加强蓄滞洪区基础设施维修养护。2024年对4处国家级蓄滞洪区堤防工程进行维修养护,共维修养护堤防120.9公里。
全长16.2公里的浆潭联圩,保护耕地面积2.6万亩,人口3.5万人,因修建年代久远,堤身薄弱,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漫顶溃堤。自2016年6月共青城市正式接管后,连续两年汛期险情不断,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此,共青城市下定了“既然早晚都得干,不如早干,与其干等硬要,不如做出成绩往前靠”的决心,于2018年创新性地引进社会资本合作方建设共青城市首个PPP项目,在全省率先启动万亩以上单退圩堤除险加固。
如今,浆潭联圩由原来单一防洪作用的圩堤提升为集防洪保安、现代农业、生态景观、旅游观光和体育赛事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堤防工程,成为守护鄱阳湖安澜的一道风景线。
调研组认为,浆潭联圩堤防工程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在洞庭湖区,“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的理念是构筑洞庭湖区防水安全基础的重要支撑。洞庭湖区堤垸多、堤线长,过去已分批推进11个重点垸堤防加固。但受江湖关系变化、历史欠账多等因素制约,洞庭湖水安全和水生态的压力仍较重,要持续提升蓄滞洪区蓄洪能力,江湖协同治理的任务仍较艰巨,需要持续推进。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邹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