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羿莎:师者之问 | 人物
发布时间:2025-07-10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湖南政协新闻网


导读:在羿莎看来,“教育不是修剪枝叶,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生长姿态”。


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路81号,是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长沙市一中”)校址所在。古朴的校园里,树木葱郁,石刻静默。它们见证了长沙市一中的百年校史,也是长沙市政协委员、长沙市一中校长羿莎的精神家园。


从青春时代在长沙市一中读书,到大学毕业后回到学校工作;从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教师,到这所百年名校的掌舵人。


长沙市一中不仅仅承载着羿莎青涩的求学岁月,更有她奋斗的工作历程,她对学校的深厚情感,也成为其为校发展全力以赴的动力源泉。


在这个6月,羿莎非常繁忙——毕业季紧接着招生季的部署安排,已完工的长沙市一中科学城校区即将开学前的各项事务,以及双校区之间的工作统筹等等,羿莎分身乏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羿莎看来,教育是一场细水长流的守望。近日,羿莎在数个“师者之问”的自省间,与记者探讨她深耕教育20余年的教育理念、实践与思考。


湖南政协新闻网

长沙市一中图书馆。


为何而教?

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和未来充满希望


如果要将羿莎的人生轨迹描绘出形状,那一定是个圆,而长沙市一中就是圆心的那个点。羿莎笑着告诉记者,三言两语,就可以概括自己的求学、工作生涯,而自己的履历也很简单。


但看似简单的循环,却蕴含着她深厚的教育情怀。


“我从小就想当老师。小学时的班主任伍老师温柔又关爱学生,让我特别喜欢。三年级写《我的理想》这篇作文时,我就坚定地写下了‘我要当一名老师’。”这颗教育的种子,在羿莎心里悄然生根,最终指引她一步步走向梦想的讲台。


在长沙市一中求学的日子,至今让羿莎记忆犹新。那是20世纪80年代,每天第七节课结束后,她和同学们骑着自行车,在湘江边迎着微风畅谈理想;当她物理成绩跟不上时,欧阳明媚老师主动为她补课,不求回报,只因为一份师者的责任;学校开设的劳动技术课,从种蘑菇到学做菜,让每个学生爱上劳动……这些温暖的片段,让羿莎深深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走上教育之路的决心。


1998年,刚从师大毕业的她回到母校任教,第一年就担任了班主任,兼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当班主任,第一次接派位班,面临了很多困难与挑战,也偷偷地抹过眼泪”。


正是因为有挑战,羿莎对教育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不断面对矛盾、处理矛盾的过程中,羿莎逐渐包容,并且会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她发现那些调皮的孩子也有其闪光点,更有他们渴望被人看见的地方。羿莎说,这些曾经调皮的学生,如今都已成为中年人,教师节他们经常会到学校来看望。


这些经历让羿莎明白:“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而是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作为一名教师,要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尽量托举每一个孩子。”


羿莎喜欢听学生的想法、老师的建议。她认为教育要有人文关怀,要民主和尊重。2024年,她创新举措,在学校举行“校长有约”师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关于校园生活、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师生们的一致认可。如今,羿莎经常在校园里碰到学生给她提建议,“前几天在校园里,就有孩子给我建议,要在食堂一楼添置微波炉、放抽纸盒,我们立马安排,主打一个听话。”


湖南政协新闻网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6期 《羿莎:师者之问》


何为好的教育?

保持定力,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2024年11月,羿莎刚上任长沙市一中校长不久,耄耋之年的老校长马清泽找到羿莎办公室,送给她自己收藏已久的数份基础教育学习资料汇编。


这让羿莎尤为感动,在她看来,老校长给的这份沉甸甸的资料汇编代表着的是传承。“老校长的教育理念非常超前,当年他在任期里曾提出要‘萝卜地里长白菜’,我的理解就是要允许孩子们有不同的成长方向,不要揠苗助长,不要急功近利,保持自己教育的定力。”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卷’学生、‘卷’家长,但我们坚持自己的节奏。长沙市一中自由、包容、平等的校园文化,投射在教师与学生身上,是满满的松弛感与自信心。”羿莎倡导,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她认为,在“双减”背景下,平衡学业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并不矛盾,教育应该是坚持长期主义,“看基础、看素质、看发展、看后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那么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在同事的眼里,羿莎非常重视传承一中的传统,眼里全是校园里的人和事,最喜欢讲述校园的一草一木。


就在长沙市一中高2025届毕业典礼暨成人礼上,羿莎在致辞里说,希望孩子们再读读校园里的风景,“看看校园里的树,活成自己的模样;摸摸校园里的石,追求恒长的寄托;望望‘有所思’亭,扛起一中人的担当。”


这份临别寄语,羿莎经过了反复思量,期盼孩子们留下对校园的回忆,带走校园回忆里的景致及其寓意,要牢记校史,以“小我”之砖瓦,融入民族复兴的广厦。


校园里的半亩方塘畔,有一棵歪脖子树,羿莎很喜欢它,曾向同学们讲过它的故事——这棵歪脖子树因根基不稳濒临倾倒,但老校长没有砍掉它,而是用一根木棍为它撑起生的希望。“这棵树‘倔强’地借力支点,将危机化作生长的契机,最终成了池畔一道灵动的风景,枝干斜逸若饮鹿临溪,自成画意。”


羿莎主张以多样性和包容性来看见“人”,培养“人”。她说:“教育不是修剪枝叶,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生长姿态。我们不会强行将歪脖子树拗成笔直的模样,更不会用统一的模板去雕刻孩子们,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致力于为学生找到成长的支点。让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会被倾听,兴趣特长会被点亮,偶尔的‘离经叛道’也能被温柔包容。”


教学如何实践创新?

课堂的生命力在于人


就在去年,羿莎打破传统德育边界,在长沙市一中创新开发一堂“行走的思政课”,由政治、历史、语文、音乐四个学科组的教师运用学校及周边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堂行走的、有风景的、多学科融合的思政大课堂,在省内创造了教学范式转型样板,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作为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管理者,羿莎对课堂教学实践有着深刻的理解。“课堂的生命力在于人,首先在于老师优秀的专业功底、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其次是真实的师生互动。”羿莎坚持每学期听课近50节,而且以“推门课”为主。“公开课像反复排练的演出,而推门课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教学状态。”


在做好日常教学的同时,羿莎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早在多年前,她就曾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没有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就是无源之水。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情感、精神,以及学生的幸福生活。”她每年都会为高三家长举办心理讲座,帮助家长调整心态,避免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


当下教育最大的阻力是什么?作为教育实践者,羿莎对当前的教育生态有着深刻的忧虑。“最大的阻力是教育的功利化。当分数成为唯一标准,教育就背离了它的本质。”


作为长沙市政协委员,她正在准备提案,建议取消“高考成绩屏蔽机制”。“这个旨在‘去状元化’的政策,却在网络上掀起了‘隐形狂欢’,全省70万考生,为什么只盯着前50名?这种宣传导向是否合适值得我们思考。”她强调,要立德树人,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那首《凤凰花开的路口》在校园里响起,羿莎面对即将离校远走的学子,更多的是希冀:“愿他们以高考分数为桨,选择适合自己的航道,有定力地坚持自己的热爱,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最适合的选择。”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肖君臻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