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匡水英:扶贫“数据王”炼成记
发布时间:2020-12-11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小白蹲点记-栏花.jpg


 □湘声报记者白杨 通讯员陈建设


  “匡阿姨,这是我放学后在后山捡的板栗,您一定要收下。”近日,祁东县政协委员、县驻村帮扶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匡水英再次来到绿野村,9岁的周梦萍执意要把一包板栗塞到她手里。


  两人的深厚情谊,源于2017年发生的一件事。当年9月,6岁的周梦萍突发疾病,面临生命危险,匡水英了解情况后,立刻把她送到省儿童医院救治,并为她申请办理了大病救助,解决了医保之外的治疗费用。小梦萍出院后,匡水英经常去看望,还为她的父亲介绍了一份工作,一家人因此摆脱贫困。


  这样的故事,在匡水英包村扶贫的3年多时间里经常发生。她用心用情帮扶,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扶贫答卷。


  打造扶贫“三化”样板


  祁东县扶贫资料一户一档规范化建设,始于匡水英在绿野村的探索。如今,绿野村已成为衡阳市脱贫攻坚“三化”建设样板村。


  位于祁东县玉合街道的绿野村曾是省级贫困村,2017年2月至2019年底,匡水英在村里开展包村帮扶。驻村伊始,贫困户对扶贫政策不理解,工作不好做。为此,她挨家挨户走访了全村400来户居民,拉家常,讲政策,作宣讲,还将贫困户的困难和需求仔细记录下来,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作为政协委员,匡水英积极利用政协平台,通过提案等方式为村里发展发声。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村民渐渐接纳了她,也越来越信任扶贫工作。


  为做好村民信息统计,匡水英经常白天一家一户收集,晚上则进行数据核实,并输入到自己研发的电子档案系统。“贫困户基本信息、帮扶责任人、危房鉴定表、收入统计等近几年的变化情况一清二楚。”匡水英说,绿野村扶贫工作实现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后期的管理和帮扶效率大大提升。


  2017年8月,绿野村的先进经验在祁东县、衡阳市进行推广,周边双峰、邵阳、耒阳等县市纷纷前来学习,匡水英也实现了从扶贫“门外汉”到业务“多面手”的转变,成为全县扶贫“数据王”。


  扶贫责任永在心头


  2019年年底,匡水英调任祁东县四明山管理处工会主席,分管脱贫攻坚工作,并被派驻到四明山管理处包山村任驻村工作队长兼任第一书记。匡水英把在绿野村扎实开展工作的经验,带到了四明山。


  由于种种原因,四明山63岁的陈松明未能享受五保政策,也没认定为低保户。匡水英与村干部做其亲属工作,请他们平时多关心照顾老人,同时积极为其申请低保,并给他安排了一个合适的公益性岗位,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


  2017年,四明山修建了扶贫安置小区,因交付时间匆忙,导致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引发了矛盾。到管理处工作后,匡水英着手小区居住环境的提升,用3个月时间解决了相关问题。此外,还修好了下水道、体育场所、办公用房、停车场、宣传栏、小区围墙等设施,种上了树木。如今的安置小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居民们高兴地说:“安置点干净整洁卫生,邻里关系和睦,生活越来越方便。”


  几个月前,因为岗位调整,匡水英暂时离开了四明山,但她依然定时走访贫困户。“扶贫的责任永远在心头。”匡水英说。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