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晨光拂过龙头江
发布时间:2018-09-01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湘声报
分享



  □ 李方明



  如白云一样的晨雾从凤岭脚下往龙头江一波一波地涌来,覆盖着整条江心与两岸。我伫立在柴家铺的拱桥上,陷入了回忆。


  这里就是我要寻找的中洲村龙头江组吗?60多年前,一座叫裕农的炼铁厂就在这山脚下、江水边。据攸县志书记载:中洲,曾经是攸县一个炼铁基地,最早办有私营炼铁厂,厂址在芭蕉岭,厂号为恒泰昌。到清光绪年间,恒泰昌铁厂是全县48家炼铁厂之一,民国30年(1941年)又被国民政府核准登记为全县25家铁厂之一。1952年厂址从芭蕉岭迁往中洲,更名为裕农铁厂,由生产攸饼铁改为生产铸造铁。我的父母曾在这里工作,我的四个姐姐也在这里出生,她们的童年在这里度过。


  如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我为了父母的遗愿,还有姐姐们几十年来的故园寻梦,再度来到这里,想看看它昔日的模样。可昔日的炼铁厂还在吗?


  裕农铁厂的原址几年前还隶属柏市镇管辖,如今成了黄丰桥镇中洲村龙头江组。我的大姐几年前曾来过这里,找到了父母和当年住的房子,只是已经破败不堪。但给大姐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里的人热情好客,非常纯朴,听说她是裕农铁厂的职工后代,都要留她全家住下来,让大姐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沿着不宽的公路往上走,可能是来得太早的缘故,走过前面的一排屋场,并没看见有人走动,不见炊烟,不闻狗吠,只听见几声树上的鸟鸣,顿觉得是那么的冷清。


  走着走着,蓦然发现路的左边,有一栋二层楼的红砖房子,墙壁上还能清晰地看见“进万”二个白色的大字,我猜想应该是“大跃进万岁”几个字。可惜这所房子已被粉刷,但不知什么原因留下了这两个字。


  在这栋房子的大门口,我遇见了一位老人。我告诉她,自己的父母原是裕农铁厂的职工,几个姐姐也在这里出生。听我这么一说,老人热情地招呼我进屋喝茶,并介绍,这里就是裕农铁厂,她手指身后的房子说,这是铁厂的大礼堂兼职工食堂。她又指了指墙上的那二个大字,说是几十年前留下的标语,写的是“人民公社万岁,大跃进万岁”,可惜当时粉刷时只留下了两个字,“还蛮可惜的。”在老人的记忆里,那时的铁厂有好几百个工人和职工家属,人多热闹却艰苦。厂里的工人大都是从湘乡、涟源来的,本地的少。


  1961年,根据政策,所有的铁厂都要关停。我的父亲因找的是本地媳妇已把家安在了这里,便再也没回涟源,这里就成了我们永远的家。


  我问老人铁厂的炼铁炉在哪里?职工住房又在哪里?老人指指下面的一块平地说,这就是炼铁炉。我一看,那里已是一片菜园,菜园四周却是用高炉拆下的一些砖石和矿渣堆砌的围墙。


  几十年前,在恶劣的环境下,铁厂工人们在炼铁炉前,被高温的炉火灸烤着,手握钢叉打磨着一块块滚烫的铁锭。这些铁锭随后坐上船、汽车、火车,运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老人看我沉思良久,拉着我来到她家的屋后,我看到一排用土砖砌成的老房子,大多已倒塌,成了废墟。在房子的前面,一座比大人高出一头的蓄水池,至今还立着,水龙头因长年不用已是锈迹斑斑。我望着已干枯的蓄水池,想起了我的母亲在水龙头下洗衫浆衣,在此择菜的情景;想起了姐姐们在屋前房后玩游戏捉迷藏,嬉笑打闹,甚至在后山上的树林里拾柴火,掏鸟窝的美好时光。


  昔日往事浮过眼前,我心里又高兴又难过。


  老人说,现在这里住的十来户人家,有6户人家是涟源杨家滩人。其中有个叫李仲熙的涟源人,解放前带领众乡亲来这里办铁厂,解放后,他响应党的号召,把自己的几座铁厂都捐赠给了政府。


  我询问这些涟源人现在的情况,老人说,搭帮党的好政策,大家生活富足了,家家建了新房子,有的还在县城甚至在省城买了房,成了移民成了城里人。


  告别老人和众乡亲,我来到龙头江边。回头望去,乡亲们仍站在原地,挥手向我告别。我的眼晴不禁湿润了,在这里我终于寻到了,打开了,释然了,父母那辈人的家国情怀。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