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江燕
每年春天召开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制度安排和人民民主实践中引发国内国际广泛瞩目的政治盛会,并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两会”式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出开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新征程的号令。新时代“两会”式民主日益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代表、委员带着来自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望,将为人民谋幸福的情怀和家国蓝图的谋划交相映照,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心声高度统一,生动展开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美丽画卷。
与时俱进的“两会”式民主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汪洋主席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所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以协商聚共识、以共识固团结,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效能。”在现代国家形态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教条,更不是“高大上”的政治口号,而是要赋予民主以意义,将民主的实质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和实践举措,这是我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出发点。全过程人民民主所体现的价值观,不仅突出了有效社会治理的取向,而且彰显了民主应注重协商和构建最大多数人共识的原则。在两会期间,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与通过社会各界协商产生的政协委员一起履职,诠释了“人民”概念组成的真实性、广泛性。人民政协作为与我国国体和政体相适应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能够有效组织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共商国是,在团结与民主的主题下,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和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人民政协相得益彰,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闭幕会上,汪洋主席强调:“人民政协只有坚持履职为民,才能永葆基本政治制度的生机活力,才能更好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优势。”政协委员由社会各界郑重协商产生,担负着庄重的政治责任。政协委员的构成具有精英特色,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通过人民政协平台参政议政,首先就是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履行新时代赋予人民政协的职责使命,要求政协委员必须脚踏实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有效运用制度优势,通过审议、讨论、监督,寻求最大公约数。因此,站稳人民立场是新时代政协委员的基本履职素养。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政协必须始终遵循的履职理念。要从方向上把握政治协商是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制度化的重要形式,民主监督是维护广大群众利益的有效方式,参政议政是促进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实践过程。人民政协基本职能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既包含着丰富的群众路线,也包含着多样化的群众工作方法。所以,要从工作方式上把各级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互动机制化常态化,使政协协商的过程成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坚持践行群众路线与推进政协协商相统一,立足实际探索就近就地联系群众的方法,推动广大政协委员更好成为党的政策宣传员、思想政治引领者、界别群众贴心人。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建真言而谋实策”,把委员作业写在中华大地上、写到界别群众的认可里。
汪洋主席指出:“人民政协因团结而生、依团结而存、靠团结而兴,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两会”式民主的有效运行,尤其是社会各界在人民政协的合作和协商,为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开拓了现实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共同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与中国的政治制度优势密不可分。春天的两会,奏响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时代乐章,带动国家各个体系的同频共振,引发全体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动力,展示中国蓬勃发展的盎然生机。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也要求“两会”式民主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真实反映人民的期盼和诉求,持续回应人民的需要,展现集思广益、生动活泼的政治景象,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