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就是这个城市的成长发展足迹。省政协委员、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李建毛在两会期间提出建议,要保留城市历史记忆,提高长沙的历史文化积淀。
长沙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多年来,省、市不断加强长沙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积淀,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长沙市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并在2014年和2017年继续保留荣誉称号。
1938年“文夕大火”,古城长沙化为一片焦土,地上历史文化遗存寥寥可数。鉴于长沙市在地上历史文化建筑设施方面的不足,李建毛认为省、市应加强并细化长沙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古地名、老街道路名、名人故居及老字号的保护,以增强其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和底蕴。
建议尽量加强原址保护。经过多年的调查、勘探、发掘,并结合文献,目前对长沙自战国以来的中心区域已非常清晰。规划部门对核心区域内应尽量避免兴建大型项目,以免商业项目建在重要遗址上的事件发生。确有无法避免的项目,可采取如西安“大唐西市”建设的经验,将遗址保护融入新建项目之中。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猛推进,长沙市的面貌翻天覆地,一些重要文物出土地、遗迹点已无坐标可寻。因此,李建毛建议,对于一些尚可辨认的重要文物出土地、遗迹点应进行标识,并给予相应说明,如现存世界最早缯书帛画出土地、铸钱院、朱张渡原址、八景台、明清时作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的外运码头、太平天国萧朝贵攻打长沙罹难处等,有些不能确认的可通过考古调查、发掘予以确认。有些可作为为城市的文化地标。
古地名、老街道路名和名人故居、老字号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李建毛建议,一方面对古地名、老街道路名等进行保护,长沙市内原有的古地名、老街道路名尽量沿用,如:走马楼街巷、天心阁、白沙井等;另一方面,在一定范围内重新制定和确立长沙历史文化名人的标准,并据此确定长沙名人故居的保护范围,诸如何绍基、禹之谟、杨树达、欧阳予倩等在长沙的故居,必须进行地名标识和展示;同时,全面调查和梳理长沙老字号的存留情况,并根据老字号的类别和具体情况开展地名保护,诸如九芝堂、杨裕兴等持续经营老字号的延续经营地点必须进行地名保护,如有拆迁或类似情况发生,可参照上海做法,即在新建筑内提供同等面积区域,保障其开展类似规模的经营。
(湘声报记者 宋泽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