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文件,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阐述。随着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深化,需要全方位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坚持政治属性,明确好协商定位问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行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将协商民主要求贯穿党和国家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凝聚最大共识,形成强大合力,有效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确保协商有组织开展、有步骤实施、有计划进行,推动人民依法有效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同时,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形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政治氛围。
坚持目标宗旨,明确好协商利益问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社会各方面在根本利益一致而具体利益诉求不同的背景下展开的,着力要解决的是人民内部各方的矛盾,应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因事制宜、有序有效开展协商,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
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好协商什么问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紧扣“国之大者”、聚焦“民之关切”。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语义也非常明确。群众利益无小事,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在基层群众中就群众自己的事情展开直接对话协商,是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基础。
坚持闭环管理,明确好怎么协商问题。精选协商议题。聚焦党政要事、民生实事、社会难事,采取党政点题、群众出题、委员荐题等方式广泛征集,形成切口小、针对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协商议题。优化协商主体。坚持利益相关者参与协商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协商议题,邀请职能部门、群众代表、利益相关方代表共同参与,增强协商参与性和广泛性。改进协商方式。充分运用网络协商调研、蹲点调研等模式,综合运用实地走访、数据分析等各种形式,全面掌握调研情况,提升质量水平。丰富协商形式。搭建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补充的协商平台,因时因地因需,灵活采取会议协商、网络协商等形式,满足群众不同协商诉求。把握微协商议事原则。坚持平等对话,保障利益各方充分表达意见的权利;注重宣讲政策、答疑释惑,将凝聚共识贯穿其中。完善协商共治绩效评估机制。从参与主体、协商过程等角度,对协商议题选择、议事组织、议事过程、结果执行、监督与反馈等环节进行评估,形成科学有效的协商共治评价指标体系。
文 | 杨诚(新田县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