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自源,源于一组黑白老照片。
在炎陵县举办的一个摄影展上,我被一组题为《敢叫日月换新天——自源电站建成记》的老照片,深深地吸引了。因年代久远,照片翻拍后有点泛黄,而那个叫自源的地方,也在我心中播下一粒种子,悄然萌芽。
初探自源,源于一次采风活动。2022年7月,我陪同市作协的采风团赴自源采风。早上8点从县城出发,驱车约一个半小时到达筷子篓电站。随后,沿着电站渠道步行两个多小时,才来到位于水口镇的自源电站。这条于上世纪70年代在石壁上人工开凿修建而成的渠道,被誉为“南方红旗渠”。
沿途风光旖旎,山峦叠翠,群峰起伏,在天边勾勒着优美的弧线,洁白的云朵乘着风的车辇在蓝天巡游。参天古木,撑起团团浓荫,遮住倾泄而下的阳光。蝉鸣是遮不住的,长音短调,此起彼伏,从密密匝匝的叶缝中漏下来,和着各种清脆的鸟鸣,交织成一场盛大的森林音乐会。阳光先行抵达,却没有了凌厉的攻势,温柔而妩媚。
七月流火的季节,我们却在山水间享受着25℃的清凉,丰沛的负氧离子洗尘涤肺,让人心旷神怡。沿渠的路边开着无名小花,热烈而含蓄。脚下则是悬崖,深不可测,偶有山溪一跃而下,跌落成瀑,远看像挂在绿屏上的一条白丝巾。河渠的水凝成绿色的琥珀,不动声色地跟随我们前行。
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谚:“石门山峰高入云,岩石一层叠一层。人过要有虎豹胆,猴子经过要小心。”可见地势之险要,条件之艰苦。修建自源电站是那个年代创造的一个壮举,也是先辈们用鲜血与汗水浇铸而成的一座丰碑。
坚韧不拔、不畏牺牲、前仆后继的“自源精神”,让电站顺利竣工投产,创造了奇迹。沧海桑田,50年过去了,曾经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只是那些老房子依然保存完好,留存着时代的印记,吸引着人们前来避暑观光、追思怀旧,也圆了我亲近自源的梦。
走进自源,源于一段工作缘分。2023年,我被安排到自源村联点。自源村距县城约40公里,1300余人都是客家人,有着浓郁的客家风情。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整个村庄被群山环抱其中,宛如一个绿色的聚宝盆。河水似玉带绕村而过,水流清洌,奔流不息。青瓦白墙,炊烟袅袅,禽鸟啾叽,村庄像浅浅一碗琥珀,于静谧深处悄然盛开,好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
自源村境内文旅资源丰富,除了有工业遗产水电站、天然溶洞、蝴蝶石等景点,还有一处神奇的景点——仙鹅湖。在自源村与雷仙之间的山顶有一个天池,当地百姓称其为“仙鹅湖”,海拔873米。一汪碧绿的湖水,常年不枯,镶嵌在高山之巅,如湛蓝的宝石,又似少女善睐的明眸,为山峰平添了几分妩媚。湖面上弥漫着神秘的薄雾,飘飘渺渺,宛若仙境。因生态环境优越,常有大雁、天鹅等候鸟在此歇息,素有“千年鸟道”之称。
这几年,自源村抓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良机,大力发展林农经济和庭院经济。曾经荒芜寂静的小山村,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蝶变为美丽乡村。
“神奇自源,醉美家园”,不仅仅是一句宣传语,更是一粒种子,经过光阴的淘洗,将重新焕发活力,破土就是风华。
文 | 何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