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麋鹿种群的复壮撬动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复苏。许理伟摄
为了让麋鹿安全度汛,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华容团洲和新洲芦苇场建设了2个高洪水位麋鹿避难生境岛。许理伟摄
今年是麋鹿回归中国40周年。
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衔远山,吞长江”的湿地,如今不仅是麋鹿繁衍生息的“生命摇篮”,更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共荣共生的中国样本。在各方努力下,洞庭湖麋鹿种群从1998年的11头增至如今的近400头,年均自然增长率约14%。
麋鹿又被称为“四不像”,是因为它的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脸似马非马,雄性有角,雌性无角。
作为中国特有的鹿科物种,麋鹿起源于距今约200万年到30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湿润地带。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麋鹿数量日益减少。直至清代,北京南郊皇家猎苑仅存200多头麋鹿,这是当时世界仅有的麋鹿群。
“点点”是东洞庭湖第一只被人工救治成活的雌性麋鹿,并成功产下后代。这标志着洞庭湖野生麋鹿种群救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易永艳摄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生存于皇家园林的最后几十头麋鹿被猎杀抢掠。这个曾在中华大地繁衍了数百万年的物种,开始了长达80多年的流浪生涯,在中国本土绝迹。
流落异国的麋鹿,受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种群规模逐渐缩小,一度存世的仅有18头,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就在麋鹿濒临灭绝之际,英国的贝福特公爵花重金从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4国收买了世界上仅有的18头麋鹿,圈养在自己的乌邦寺庄园里。
在这18头麋鹿里,仅12头具有繁育能力,今天全世界现存的所有麋鹿,都是这12头麋鹿的后代。
1985年8月24日,英国乌邦寺赠送的20头麋鹿乘坐飞机抵达北京,麋鹿终于又回到故里南海子。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开展15次麋鹿监测,从最新监测数据来看,今年麋鹿产仔数在40至50头。受访者供图
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麋鹿经历了从物种繁盛到本土灭绝,再到重引回归、种群恢复以及成功野放等艰难的生命历程。40年来,麋鹿在中国的数量从1985年之前的零,发展到2024年的1.4万头,种群也持续壮大,栖息地数量达92个,成为世界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的典范。
麋鹿回归中国的起点在1985年,而麋鹿回归洞庭湖的起点则是在1998年。
那一年,湖北石首天鹅洲11头麋鹿泅渡至洞庭湖区,并留在洞庭湖区栖息繁衍,开始形成野生自然衍生种群。
2016年,16头来自江苏大丰的麋鹿野放洞庭湖区,完成两地种群基因首次融合。4年后的2020年,随着12头来自北京南海子麋鹿的迁入,东洞庭湖成为全国唯一的三地麋鹿基因融合地。
骨化后的鹿角是麋鹿最有力的武器。许理伟摄
麋鹿的到来,填补了东洞庭湖区域没有大型哺乳动物的空白,完善了长江中游生态链。
岳阳市政协委员、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宋玉成介绍,近年来,保护区通过“自然修复+人工辅助”的综合管理模式,还鹿于野,在保护麋鹿的同时守护好洞庭湖“一江碧水”,为麋鹿种群复壮创造了优质栖息地。通过建设避难生境岛,为汛期麋鹿逃生时提供“避风港”,有效降低了洞庭湖麋鹿的汛期死亡率,使麋鹿种群数量连年增长。此外,建成全国首个占地近400亩的大型麋鹿救护避难中心,岳阳市30多个公益组织和万余名志愿者构筑起全民守护麋鹿网络。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里描绘的麋鹿欢鸣图景,正穿越千年时光,在洞庭湖续写新篇。让我们跟随镜头,走进洞庭湖这片充满魅力的湿地,一起去见证比《诗经》更悠长的生命回响。
文 | 政协融媒见习记者 易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