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粤语金曲  何以成为经典
发布时间:2022-05-13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今年恰逢香港回归25周年,湖南卫视和香港TVB联合推出“致敬粤语金曲”的演唱类竞演节目《声生不息》。过往也曾推出旧歌新唱、致敬经典的节目,但这次致敬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粤语流行金曲,是一个时代。


在万物快速更迭的数字时代,听粤语流行曲、重温广式音乐,这不仅仅是一种凭吊式的怀旧,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再思考。这些曾经的流行金曲,纵使相隔多年,依然久唱不衰,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成为大浪淘沙后的经典。个中原因,有集体记忆的唤醒、音乐市场的繁荣、新兴媒介的崛起,也有继承传统的自觉、文化自信的提升和流行文化的反思。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音乐,粤语流行金曲是映照上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的一面镜子。这些音乐用现代人口吻说话,写现代人心声和感受,坦白直率,毫不掩饰。拼博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歌曲中汇涓成流,深得乐迷认同和共鸣。


翻开粤语流行金曲的发展史,流淌的是歌声,承载的是记忆。粤语流行金曲作为内地与香港地区人民共享的集体记忆,之所以不因时代变迁而抹去印记,并不是人们简单地沉湎于过去,而是歌曲携着记忆中的力量,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个体沉浮和家国情怀,这些都在反复传唱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与当下时代同频共振。


对于粤语流行金曲,“流行”只是形式上的表征,掩藏其后的还有深层次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回溯粤语流行金曲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融通如影随形。从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哲学,到琴筝和鸣的非遗雅乐,这些作品题材多样、元素丰富,诗词曲赋和传统民乐悉数可见,都在以新的方式和形式,迸发灵动的中国之韵,让悠扬缱绻的国风古韵与动感律动的流行音乐碰撞出同根同源的中华情,满足当时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寻根”式的渴望。


比如,已故音乐人黄霑将传统古典文化融入流行音乐中,词风或波澜壮阔,或倜傥不羁,或痴痴梦幻,或雄浑激荡,充满了士大夫气节。又比如22年前,电影《卧虎藏龙》横空出世,黛瓦白墙、剑影竹林,好一幅含蓄隽永的泼墨山水画卷,同名音乐以大提琴与中国古琴相互搭配,呈现出与一般武侠电影不同的音乐效果,用现代音乐的方式来表达严肃的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穿过悠悠岁月。这些歌曲已然不是一种流行文化产品可以概括,更是一种精神传承、一种文化延绵,而文化自信也正是来源于这股生生不息的力量。


《声生不息》用跃动的音符唤醒尘封已久的时代记忆,探寻粤语流行金曲背后的情感故事和时代记忆,给观众带来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掀起一阵未平一阵又起的怀旧之风。与此同时,该节目也在声声叩问着当下的音乐市场,较之于上世纪粤语流行音乐屡现的“高光时刻”,曾留下无数耐人寻味的精品之作,缘何大量涌现的新作撑不起一种共同的文化潮流?显然,这些答案需要在已成为经典的粤语流行金曲中找寻。

孔德淇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