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汪曾祺笔下的“桑植”
发布时间:2022-05-23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近些年来,有一位已去世多年的老作家备受追捧。在每年出版的新书中,他的名字频频出现。他,就是汪曾祺。2020年,为纪念汪曾祺百年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汪曾祺全集》。2021年,问世一年的《汪曾祺全集》三次加印。“汪曾祺热”,可谓热度持续不减。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很早就读过汪曾祺的文章,对他不矫情、不沉重,带着鲜活的烟火气的作品,一直很是偏爱。茶余饭后,品读汪曾祺,实乃人生美的享受!读书之际,我矍然发现,汪曾祺曾到过桑植,且笔下多次提及“桑植”。桑植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惊喜之余,不禁产生一股冲动,想好好地探究一下汪曾祺笔下的“桑植”。


汪曾祺是1984年到桑植的。当年,汪曾祺参与修改京剧剧本《贺家姐妹》,这个剧本以贺龙元帅姐妹为题材。为了修改剧本,汪曾祺来到了贺龙元帅的故乡桑植县。这从他1984年11月11日《致王欢》的信中可以知道:“我因为为剧院改一个剧本,到贺龙的家乡桑植去了一趟,故未来看牙。从桑植回来后,血压增高,现在休息。”他的散文《隆中游记》,开篇第一句便是:往桑植,途经襄樊,勾留一日,少不得到隆中去看看。可惜,没找到更具体的相关佐证,不然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汪曾祺来桑植的时间了。


对贺龙元帅,汪曾祺是崇敬的。汪曾祺的恩师沈从文,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箱子岩》,文章结尾提到了贺龙。汪曾祺对这篇文章自是熟谙于心,对文中所提及的贺龙,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以至于后来提到贺龙,汪曾祺多以“贺老总”称呼之。值得一提的是:汪曾祺与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也有交往。1985年10月,中国作家代表团从北京坐飞机赴香港访问,团员中就有汪曾祺和贺捷生。


汪曾祺来桑植之后,除了考察贺龙元帅的事迹,还做了些什么呢?在《致王欢》的信中,他说:“我近在桑植,看到一首土家族民歌:‘姐的帕子白又白,你给小郎分一截。小郎拿到走夜路,好比天上娥眉月。’你看,这想象得多么奇妙!”可见,汪曾祺一到桑植,便被桑植民歌的独特魅力所深深折服了。


来桑植之后,汪曾祺一定在桑植县城的街道上闲逛过,并品尝过桑植的泡萝卜。在《萝卜》一文中,他深情地写道:湖南桑植卖泡萝卜。走几步,就有卖泡萝卜的摊子。萝卜切成大片,泡在广口玻璃瓶里,给毛把钱即可得一片,边走边吃。


1986年,汪曾祺兴趣盎然地画了一幅有关“救命粮”的画。画中,一只憨态可掬的黑猫,正依偎着一大蓬红艳艳的救命粮。画的题款是:桑植天子山中有野果曰舅舅粮,亦名救命粮。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曾祺写前年印象。可见,桑植“救命粮”是有魔力的,不仅在战争年代救了无数百姓和红军战士的性命,还让汪曾祺几年后仍念念不忘。


有人会说,汪曾祺到过桑植,却没有写下一篇完整的关于桑植的文章,这未免有些遗憾。作为读者,大可不必如此纠结,也不必过分苛求。


“我写不了泰山,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有点格格不入。”“四处走走,你会热爱这个世界。”……汪曾祺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感动人,在于他书写了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微之处的人间情怀,以及那些平常的人和景物下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特质。这,也是汪曾祺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他是一位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所以说,桑植这样一个小地方、小县城,能被汪曾祺这样一个可爱的老头惦记着,并写到他的文章里,是何等的幸运。我可以骄傲地向人炫耀:“汪曾祺到过桑植。他听过桑植民歌,还吃过桑植的泡萝卜!”


钟锐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