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浅话端午
发布时间:2022-06-03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每逢农历五月,家家户户的门楹挂上艾草菖蒲,桌上摆着甜糯的粽子和大盘大盘的白面包子。倘若临水,还有伴随着锣鼓喧天、吆喝声声助威的龙舟比赛。这便是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民俗大节。


儿时记忆里,总是盼着五月初一的大肉包和五月初五的箬叶粽子,这不仅能满足味蕾的渴求,还能听到长辈们娓娓道来的民俗知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缅怀战国时期投江自尽的楚国诗人屈原。


长大后,也渐渐懂得,端午赛龙舟,其实是作为黑眼睛黄皮肤的华人由上古时代以来崇拜天象、祭祀天龙的“飞龙在天”之术。端午节的历史传承,其实也是龙及龙舟文化的演绎。


传统端午节,被烙下了特殊的文化烙印: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作为非遗的意义,不仅在于扩大端午文化在世界的广泛影响,还在于接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于在继承性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性发展。


秉承历史,与时俱进,传统节日便会获得延展和新生。譬如,端午吃粽子,原本是试图免除鱼虾糟蹋投江的屈原的尸体。由此,端午节亦成了粽子节。过去,家家户户节前都会例行泡糯米、扎粽子。而今,节日美食催生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据报道,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全村200多户700多人从事粽子加工,目前已形成以公司为龙头、以众多农户分散加工为特色的粽子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粽子村”。一片箬叶,一粒糯米,一根纱线,传承了千年工艺,也勾连起儿时记忆。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行吟求索,开创了楚辞体诗歌新纪元,成为光争日月的中华诗祖。端午吟诗、端午诗会早已成了与节日相伴而生的文化习俗。而今,屈原的后辈们依凭端午节,开启了诗歌文化和文学大繁荣大发展的新篇章。2019年,汩罗市政府发布公告,面向全球征集首届汩罗江文学奖作品,最高奖金10万元。活动最终将287件文学作品收入囊中,既光大了屈原所开创的伟大诗歌传统,充分展示了汩罗立足诗歌高地、放眼全球的文化自信,同时推动了诗歌和散文创作的兴盛,端午节被增添了新的诗韵和华章。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和保留节目。我们的先辈们或许是为了祛病防疫、祭奠龙神,为了纪念诗人屈原,使得龙舟竞渡得以世代沿袭。现如今,划龙舟这个中国传统水上体育竞技项目,更多地被赋予娱乐喜庆乃至健身的色彩。现场直播和新媒体的加盟,让人们仿佛如临其境,更让新生代对悠久历史文化的弘扬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升华,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同身受。2021年8月3日,中国龙舟亮相东京奥运会皮划艇赛场,标志着龙舟已经启动入奥程序。


除了体育竞技,端午节里,家家户户悬菖蒲挂艾草,僻邪驱瘴,袪除五毒。如今,还衍生出艾灸养生文化和养生产业。要我说,现代人类的康养,或许还得记上传统端午节的一份功劳。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祈愿传统的端午节,走过浩瀚的历史烟云,走进缤纷的未来期许。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