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作为鱼米之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风景,三步之内必有芳草。湘潭市雨湖区小小的一方窑湾,是一幅湘潭历史人文景观浓缩图。
窑湾街道沿湘江而建,因水运而兴,有着湘潭“小南京”的美誉,正是源于此地的诸多码头和集市——当地人称之为“总”。从湘潭旧城墙到望衡亭方向一字排开,从一总到十八总,成为湘潭人对古城湘潭最美好的记忆。
据考证,少年毛泽东当过学徒的“宽裕枯”粮行,就在窑湾十八总。后来,他去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同学录里留下的通讯地址之一:湘潭三义井毛福昌,正是城正老街三义井。三义井与窑湾,由一条沿江而建的街道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在窑湾这条古老的街道上,曾留下了毛泽东救国救民的历史足迹。
历史就是如此奇妙。当我在窑湾漫步时,总会不自觉地遐想,在这条窄窄的石板小巷,究竟迎来送往了多少凡夫俗子、商贾名流、英雄豪杰。比如,从浙江嫁到湘潭雨湖的秋瑾,是什么事由触动了她,让她从此踏上了民主革命道路?是夫家殷实的宅院与巷子,码头、渔船上贫民的目光在她脑海里产生的电石火花,还是皮鞭打在穷苦人肩膀却疼在她的心上,从而誓为解救古老中国于危难而踏上艰辛的革命道路?
我不知道当年秋瑾所看见的窑湾的那份热闹光景、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市井,与今天有什么两样。我只知道,与当年不同的是,如今在我国任何一寸土地上行走的中国人,胸脯都笔挺得胜过当年最富有的米商。
垂柳依依,牵扯着我的思绪。江风习习,轻拂着我的白发。微波荡漾,一声长汽笛划过,倾诉着千年窑湾不老的故事和传说。
来窑湾,会想起杨梅洲,在这里,不自觉地便会想到曾国藩。
据说,眼前这片平静的江面,曾是曾国藩操练湘军之处。传说,曾国藩在得知湘军与太平军战斗中再次惨败时,差点就在这片水域跳船以身殉国,幸被身边的护卫拼命抱住,并谎称湘军已大获全胜,这才让曾国藩信心大振。自此,屡败屡战的湘军,一战成名,威震天下。
故事的真实性没人细究,但曾国藩带领的湘军确实让天下人看到了湖南人不屈不挠、铁骨铮铮的一面。我曾在被称为“湘潭的西藏”的顶峰村,看到曾国藩在湘潭操练水军之后返回湘乡老家的那条官道,山脚竖着一块“湘军古道”的石碑。
窑湾,或许正是湘军转败为胜的福地。我缓缓行走在古老的街巷,像迷醉在悠长的历史长河里。当我从梦中苏醒时,只见江水之上,晚霞满天。
这时,路边摊支起来了,商铺的灯亮起来了,青石板上来来往往的人多起来了。孩子们的嬉耍声、商贩们的叫卖声、吱吱作响的臭豆腐在油锅里的吟唱声、细碎的马蹄声……不约而同地向窑湾民俗街巷涌来。
人间诚美,缘于总有一缕常盛不衰的烟火味,让你魂牵梦萦。来吧,去窑湾漫步,品湘江故事,的确是不错的选择。
王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