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字见光芒
发布时间:2022-08-19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收到刘启明先生寄来的《绿叶对根的情意》(团结出版社出版)一书,装帧朴拙,封面素洁,书香四溢。书中收录了一篇通讯《编外“主编”——记汉寿县农民作家周光曙》,重读此文,如翻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刘启明曾任汉寿县政协副主席。我认识他时,他是一个偏远山区小学的老师。这些年来,我一直尊称他为老师,除了他曾经的教师身份,更重要的是,我一直把他当成文学启蒙老师,亦师亦友。


年少家贫,我未能读完高中便辍学了,贷款在小镇上开了一间启明文化室,邀约附近几个乡镇爱好文学的青年,成立了“启明文学社”,刻制油印刊物《启明星》,梦想像启明星一样照亮我们贫穷落后的家乡。


那年,我参加了吉林省的《春风》文学杂志举办的文学函授进修班,每月都会收到函授班寄来的学习资料。有一次,我看到成堆的邮件里,有一个信封和我的一样,收件人叫刘启明。显然,这也是一个函授学员。


这一发现让我很兴奋。我记下了地址和姓名,准备找时间上门拜访,邀请他加入文学社。说来也巧,两天后,乡电影院到刘启明所在的村去放露天电影,得知消息后,我决定借此机会前去找他。换片间隙,我请放映员帮我播了一则寻人启事:“请村小的刘启明老师到放映机旁来一下……”启事连播三遍后,刘启明真的来了。初识,他是一位高大帅气的年轻老师,听我说完来意后,他惊喜地握着我的手说:“我一定参加!”


后来得知,刘启明的短篇小说《圣洁天使》已在《春风》杂志青年文学讲习所教材上作为学员佳作发表,那是他的处女作。那时,能让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是何等的荣耀。启明文学社将这篇小说当作范文,请刘启明谈创作体会,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写作热情。此后,文学社成员的文章纷纷在各大报刊发表。


刘启明成为启明文学社的骨干后,一到周末我就邀请他给文学社改稿讲稿。刘启明写得一手好字,刚劲而隽秀。出刊时,他总会抽出时间帮我们刻写。有时晚上十一二点,我还会上门找他谈文学。因种种原因,“启明星”终究只是眨巴了几下眼便殒落了。


那时,正是文学最吃香的年月,我除了发自内心的狂热,还有借文学改变现实窘境的俗念,便找机会与县文联领导谈了我想自负盈亏复刊《汉寿文艺报》的想法,还得到了支持。《汉寿文艺报》是一份内刊资料型报纸,曾是全县文艺爱好者的交流阵地。我接手后,把大部分版面给了校园。另一部分版面,则用来宣传县里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


经营这样一份小报的压力很大,刘启明便常来“指导工作”。他的另一个支持,便是工作之余,坚持为《汉寿文艺报》写稿。经营《汉寿文艺报》这些年,我经历了诸多坎坷,因为有了一帮刘启明这样的人无私相助,才艰难地挺了过来。1999年,我要离开汉寿前往省城工作,刘启明说:“你这一路走来,太不容易,我给你写篇报道吧……”于是,便有了《编外“主编”——记汉寿县农民作家周光曙》一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歌曲,“我是你的绿叶,我的根扎在你的土里,心依着你,情牵着你……”那么,《绿叶对根的情意》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饶洪桥在为此书所作的序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是新闻报道?机关公文?文学作品?是,但不完全是。贴切点说,它是用文字刻划出的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社会的发展年轮和一个基层社会有志青年奋斗成长的年轮。这本书,是这两种年轮的深度融合。”


诚如斯。


曾经,刘启明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一批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一度是我文学路上的养分。刘启明靠着扎实的文学功底,以作家的眼光,在追踪跟随中观察、思考、纪录、传播,用细节勾勒出汉寿某个时段改革发展的生动画卷。


刘启明的文章构思精巧,文字凝炼鲜活,正可谓“增一字太多,减一字太少”。而最感动人的,是细节。


在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间,我所感受到的是细节的力量和文学的光芒。


文 | 周光曙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