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三新村农民增收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9-09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湘声报
分享


  □ 姚兵

  新化县西河镇三新村是市委安排我挂点的贫困村,由原来3个村合并而成,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不久前,我同市政协几位同志一起到三新村,就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问题进行了调研。

  农民增收的现状与成效

  目前,三新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农副产品销售(竹木销售、种养殖产品销售等)以及外出务工。产业发展重点是传统养殖猪、牛、鸡、羊,近年来新出现养殖竹鼠、野鸡,种植蔬菜、茶叶、油茶林、中药材等。

  精准帮扶效果明显。目前,37名市政协机关干部在三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73户,24名市政协委员结对帮扶贫困户29户,西河镇驻村干部和三新村党员组长共结对帮扶贫困户61户,实现了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在公益性岗位设置方面,坚持重点向贫困户倾斜,如生态护林员、村级保洁员、村里公路建设和村部建设施工员等适用岗位,解决贫困户用工38人,人均年增加收入1.56万元。

  增收渠道日渐拓宽。农业经营收入增长提速,现已成立4家合作社开展联合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工资性收入成致富“引擎”, 据统计,三新村现有贫困户在县外务工人员为60人,人均年收入约2万元,在县内务工人员为40人,人均年收入约1.5万元,收入较为稳定。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据调查问卷显示,85%的农户认为近五年来的收入明显增加,73%的农户对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和自己的收入情况比较满意,90%的农户对增加收入有自己明确的方式和清晰的思路,脱贫致富奔小康已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

  大户带动来势看好。大户的良性发展给广大农户起到了带头示范和中介作用,为有意向的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和合作模式,带动更多农户集体致富。

  产业发展初具雏形。村里已成立了雾峰茶叶、相思岭特种养殖、春晖药材、清风家禽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油茶林、蔬菜、竹鼠、野鸡、甲鱼等养殖基地,还拥有投资300万元的山泉水厂和数家古法工艺的造纸厂,产业发展的基础逐渐形成。

  下一步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三新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尊重农民意愿,做好服务引导保障。要注重在产前引导农户科学自主选择种养品种,在产中要提供好技术服务指导,在产后要为农户销售做好牵线搭桥,做到发展多样化,服务一体化。

  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如在种植方面,可利用海拔较高、环境质量较好、土壤结构较优的条件,发展绿色生态蔬菜基地,标准化种植云雾茶、油茶和中药材,形成多点发力的种植业格局。

  培育大户示范,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要坚持鼓励和培育产业大户带头人,在村里开展“十大致富能手”评选表彰活动,营造比学赶超、共同致富的浓厚氛围。同时,鼓励大户牵头成立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

  搭建电商平台,实现产品转化为商品。建设电商扶贫点,建立“互联网+农户”的发展模式,尤其要选准村里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做好包装策划,做好线上线下宣传、推广、销售,探索一条电商扶贫、助农增收的新路子。

  适度合作经营,提高农户增收能力。要加强农户合作经营,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规模,联合经营,确保增收效果。

  坚持规划先行,着眼长远持续发展。要高起点、高标准做好三新村村级乡村振兴规划,分步推进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改善基础条件,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同时,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科学利用资源,守住生态底线,保护好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保留住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把三新村建设成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致得了富、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作者系娄底市政协主席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