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我的同乡唐纯银:他的故事进入课本,植棉亩产量创造全国纪录
发布时间:2022-06-20编辑:湘声报
分享

他的故事进入课本,植棉亩产量创造全国纪录——

我的同乡唐纯银


何俊


又将迎来棉花的丰收时节,望着枝繁叶茂的棉花,笔者不由得想起我的同乡、两次受到毛泽东接见的全国植棉劳动模范唐纯银。

我的老家在安乡县安福乡松湖村,和唐纯银的家相距不到半里路。他是我的爷爷辈,更是我的偶像。

我清楚地记得,读一年级时,湖南省编教材语文课第八课就是“向全国植棉劳动模范唐纯银学习!”身边人的故事进了课本,我感觉很自豪和神奇。

不经意间,我也经常听到乡邻讲起这个“公众人物”的故事。

唐纯银于1918年12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1930年秋,贺龙率部“扩红”到安乡,在地主家做长工的12岁的唐纯银投奔了红军。

由于唐纯银从小患过耳疾,行军打仗很不方便,加上他父亲双目失明,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无人照看,贺龙送给他10块光洋,装“叫花子”回了家。

新中国成立后,唐纯银在家乡一门心思种棉。当时,全国乃至世界的植棉水平很低,每亩平均仅产皮棉10公斤左右。在党和政府的鼓励支持及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唐纯银大胆突破棉花传统种植方式方法,将5月苗改为3月苗,撒播改为点播,点种改为条种,宽垄改为窄垄,单一施肥改为综合肥等,从而改写了滨湖地区700多年种土棉的历史。

1950年,唐纯银创造了亩产皮棉75公斤的全国纪录,被湖南省政府评为植棉劳动模范。

第二年,唐纯银试种1亩丰产地,打破了“苗不填房”这个世界难题,移栽棉花成功并保住了全苗。是年8月,他激动地向毛泽东主席写信报喜。毛泽东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致函:“祝唐纯银同志移栽棉花胜利成功!不断努力,永远努力!”当年,他又创造了亩产籽棉220.3公斤的高产奇迹,被湖南省政府评为特等植棉劳动模范。之后,他的植棉技术在全国推广。1958年12月,不满40岁的他获得全国植棉劳动模范称号。1959年7月1日,他在党旗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在忙完了自己科技示范基地的事务后,唐纯银便串村走户,自费到湘鄂边界7个县市56个乡镇当“大师傅”,传授高产优质棉种植技术。1978年3月,他作为劳模特邀代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晚年的唐纯银举家搬迁到安乡县城居住。我和他的交往更多了,我隔三差五送些书报刊给他看,有时带点酒去陪他喝两杯。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02年1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提着一叠书刊和一对武陵特曲酒,来到县种子公司一栋普通的宿舍去拜访他。当我推开二楼虚掩的门时,戴着助听器的唐纯银便发出洪钟般的声音:“请进!”他从一把绑着破棉絮的旧藤椅上站起,虽然白发稀疏,但是身板挺直,头发整齐地倒梳着。

墙上,伟人们的画像、他与伟人们的合影,告知人们他那令人钦羡的经历。

唐纯银特别讲起了毛主席接见他的情形。1951年农历九月初,他和中南区的劳模一道抵达北京。第二天上午11点,在怀仁堂会议室,毛主席来看望他们。当念到“唐纯银”时,毛主席厚实的大手已经握住了他的手,并稍微停了停。“我激动得浑身发抖。”唐纯银回忆道。

第二次见到毛主席是1959年1月1日参加全国先进代表大会。下午3点,毛主席和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毛主席几乎每走一步都要仰头朝楼上、俯着朝楼下的代表挥手致意。

毛泽东逝世时,唐纯银一口气写了9首诗,后来都发表在《湘江文艺》上。这位从未跨进过学堂门的老人当即朗诵了其中的一首:“电波在空中飞扬/噩耗传遍四面八方/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永远不落的太阳!”

提起往事,唐纯银越说越动情,仿佛在那棉花世界里,生命得到了升华。他当场赋诗一首:“棉花结桃多又多,丰收季节爱唱歌,颂歌献给毛主席,一朵棉花一首歌。”

此次见面后不到一周,2002年1月30日,84岁的唐纯银与世长辞。

如今,在沅江边3000米长的中国常德诗墙上,还能见到唐纯银的一首《植棉歌》:“双百棉田建设好,百担家肥不可少。因地制宜稀密植,力争铃重出絮高。八字协调巧管理,猛攻猛发早结桃。确保伏桃过百斤,再增秋肥把产超。通风透光剪枝叶,抗灾思想不动摇。”字里行间见证了他的传奇人生。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