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潇湘新咏”读书群细读深悟经典诗词里的湖南  品潇湘之美  促文旅融合
发布时间:2022-04-15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4月5日至14日,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牵头组织“潇湘新咏”读书群读书学习活动,委员们聚焦“湖南人写,在湖南写,叙写湖南”的优秀诗词作品进行学习交流。在品读潇湘之美的过程中,委员们还围绕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等方面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感悟:毛泽东诗词彰显人民情怀


“今天是清明节,学习毛主席诗词、唐诗宋词更有一份特殊意义,这又一次提示我们:不忘来时路,一起向未来。”4月5日早晨,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黄献民以毛泽东诗词里体现的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之情开篇,为委员们导读。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1961年,毛泽东在答谢湖南友人时,生动真切地写出了对故乡的深情,其中“芙蓉国里尽朝晖”最是为人传诵。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毛主席为祖国江山、国之大者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对故乡的眷恋是始终萦怀的。”黄献民说,在毛泽东笔下,对自然山水等景象的描绘,常常是与对人民的描绘融为一体的,人民是景象的创造者且与景象融为一体,这其实也是毛泽东诗词的一个鲜明特征。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廖鸿兵委员接着分享了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这是毛泽东在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上读到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的消息后写下的组诗作品。


“《送瘟神》彰显的是人民情怀、民生温度。”廖鸿兵说,“毛主席在该诗的后记中充分表达了消灭瘟疫的坚定决心和对人民健康的殷殷关爱。”


王超祥、向恩明委员表示,毛泽东的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也是中华诗词的瑰宝。王超祥委员说:“我最喜欢《沁园春·雪》,从这首词里,我们仿佛又见到了那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雄视千古,让世界人民无比尊敬的伟人,感受到他那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和广阔的胸怀。”


品读:名家诗词里的湖南风貌


屈原“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张九龄夜行耒阳溪,孟浩然夜渡湘水,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杜甫入乔口……历代以来,诸多诗词名人大家踏遍三湘四水,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注入了无穷的诗意。


释怀梵委员介绍:“从目前可查到的史料看,‘湘’字第一次出现在文学作品里,见诸于屈原《楚辞·离骚》中的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2000多年前,屈原入湘境,饮湘水,吟湘歌,将湘民带入了诗的意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鸳鸯楼头无事坐,洞庭水试君山茶”“突兀高楼正倚城,洞庭春水坐来生”……古往今来,岳阳楼留下的诗词佳句颇多,其中明代诗人魏允贞写下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其实这首诗后面还有两句: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姚增谊委员说,“从吟咏岳阳楼的诗文来看,登上岳阳楼把酒临风,从唐宋以来便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的风雅之举。”


常德是诗人陶渊明梦中的世外桃源,也是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的理想田园。“孟浩然看到的常德是‘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刘禹锡眼中的常德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他曾在柳叶湖畔送客赋诗,写下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豪迈诗句。”邓文华委员对描写“洞庭明珠”常德的诗句作了分享。


陈鹏委员对雁城衡阳的诗句印象深刻:“有王勃技惊四座的《滕王阁序》之‘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亦有诗圣杜甫的‘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还有韩愈的‘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甚至唐明皇也写下‘洞府修真客,衡阳念旧居’,一字一句皆可让人感悟衡阳乃至湖湘文化之底蕴。”


品读完诗词里的湖南,委员们回味无穷,纷纷表示,三湘大地,处处是风景,景景是人文。湘楚之英才,得益于湖南山水之泽被,文化之孕育。


建言:推动诗词与旅游深度融合


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就有文化创新发展的精神力量。在读书交流中,委员们对如何将名家名篇的影响力与湖南全域旅游相融合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真知灼见。


作为湖南旅游的龙头,张家界拥有“绝版风景、无限风情”,描写张家界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千姿百态耸苍穹,天下奇观汇大庸”“谁人识得天子面,归来不看天下山”等经典诗句深入人心。


“人生一快事,夜听金鞭溪。纵是群山倒,甘心碾作泥。”金鑫委员用诗文配视频的方式,分享了张家界的著名景点之一金鞭溪。在他看来,文化和旅游就好比诗和远方,我们需要能作诗的文化底蕴,也需要能展示远方的旅游目的地,只有文旅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推陈出新。


“在人生的最后时光,杜甫带着家人在湖南颠沛流离2年有余,写下了许多经典诗句。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写洞庭湖的浩浩汤汤、烟波浩渺,令人联想沧桑的历史、宇宙的万象。又如‘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南征》),写春水奔流,桃花夹岸,云帆映枫林,全然一幅美丽的湘江风景画。”黄献民认为,“把这样的诗或诗句梳理出来,广为传播,于湖湘文化传承、旅游宣传等方面是十分有意义的。”


□ 政协融媒记者 仇婷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