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昔日致富先锋,今成生态“黑手”!杨树正被赶出洞庭湖区
发布时间:2017-11-11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黑杨作为一种丰产林被广泛引进洞庭湖周边区域。90 年代至21 世纪初,洞庭湖保护区内杨树种植达到高峰期。


种杨树的最大好处就是成材快,轮伐期短。3 到4 年可以间伐作为纸浆料,5 到8 年就可以集中砍伐供家具和建筑加工。


然而,这种杨树在洞庭湖区域即将被全部清理掉。


原因是,杨树被确定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的“幕后黑手”。

  

11 月1 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相关会议,正式发出了打好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的动员令。

  

9个省直职能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分别制定了专项整治措施,祭出“杀手锏”,确保“九龙治水”真正治好水,努力还洞庭湖“一湖清水”。

  

针对杨树破坏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多样性问题,省林业厅专门印发了《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杨树清理工作方案》,要求至2020年底,让在洞庭湖内扎根了近30 年的杨树彻底销声匿迹。




杨树的是与非



“ 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杨树的品种以欧美黑杨为主。”省林业厅保护处处长陈红长告诉湘声报记者,由于欧美黑杨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木质纤维长,上世纪80年代至21 世纪初,洞庭湖保护区内洲滩湿地上都种上了杨树。到整治前,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杨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9 万亩,其中核心区内约9.5 万亩。

  

  华容县某苗圃负责人李宝林介绍,相比其他树木,杨树生长极为迅速,胸径年均增长量可以达到5 厘米左右,年树高增长量最高可以达到5米。从经济角度看,杨树是一种比较受市场欢迎的木料。

  

  杨树给种植户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暗地里却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陈红长说,杨树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都比较大,杨树在洲滩的大面积种植,加速了洲滩湿地的旱化,让周边其它植物得不到充分的光照养分。杨树很快就成为绝对优势种群。同时大规模种植杨树之后,对保护区范围内的鱼类肥育场和鸟类栖息地也造成了破坏。

  


  “ 洞庭湖保护区内洲滩上大规模种植杨树,是造成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沅江市林业局湿地管理站站长万献军说,栽种杨树后,越冬候鸟的栖息地也被参天蔽日的杨树林所挤占,一些湖区很难找到候鸟踪迹。

  

  “在过去,杨树的是是非非很难讲清。”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一名工作人员说,当初引进欧美黑杨时,不同部门甚至同一部门里还存在两种声音,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多数持反对意见,而一些地方政府和营造林部门则是支持态度。在当时急需发展地方经济的大背景下,大面积推广种植杨树显然更适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既可以提高湖区森林覆盖率,又可以在短期内解决国家木材短缺的问题,还能给地方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

  

3年时间全面清除

  

  

  今年7 月底,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在向湖南省委、省政府反馈督查情况时,特别提出了“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问题严峻”这一问题,并要求制定详细整改方案,将问题整改到位。

  

  按照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省林业厅针对欧美黑杨破坏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多样性问题,专门印发了杨树清理工作方案。

  

  陈红长介绍,按照工作安排,今年12 月31 日前,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杨树将全部清理到位,同时,对种植在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杨树,立即组织开展生态评估,制定出缓冲区、实验区内杨树清理退出方案,争取到2020 年底之前,完成缓冲区、试验区内杨树清理工作和防护林、兴林抑螺林(林业血防林)的树种调整,并通过实施生态修复,逐步恢复退化湿地,实现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与杨树彻底说再见,还洞庭湖湿地、洲滩原来的面貌。

  

  目前,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已清理核心区内杨树9200 亩、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已清理核心区内杨树400 亩、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已清理核心区内杨树3000 亩。

  

  陈红长表示,为防止整治反弹,接下来,林业保护部门将定期开展洞庭湖区域湿地面积、生态质量、生物多样性状况监测,并发布监测评价报告,将保护成效指标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要求,加大对相关部门和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县市区政府的考核力度。


END

文|湘声报记者  杨朝文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