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昔日卖藏品建馆,今日面临留或迁|政协委员呼吁“救馆”
发布时间:2017-11-16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长沙市望城区喻家坡街道郭亮南路,绿树掩映下,一栋仿古园林式建筑甚是打眼。这便是张国清自建的博物馆——湖湘名人文化艺术博物馆。


  当地人都知道,这是张满爹“藏宝”的地方,上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下至近代何绍基、曾国藩、齐白石等湖湘名人的真迹,博物馆内共收藏了1000余件藏品,并免费向参观者开放。


  今年5月,当地启动智慧小镇建设项目,张国清的博物馆正好处在项目规划范围内。如今,博物馆面临着留或迁的处境。


20年收藏之路


  一袭黑色衣装,中等身材,说话声音洪亮。63岁的张国清是望城人,因在家中兄弟中排行最小,被人称为张满爹。


  在湖南收藏界,张国清是一位名人。一提及古董收藏,他马上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拉着湘声报记者去看他的宝贝,一边看,一边滔滔不绝地介绍。



  “脑瓜子灵活,很聪明,敢想敢做。”这是与张国清交往近30年的朋友张荧炤对他的印象。


  别人种地时,他学木匠;别人当木匠,他转行木材加工。上世纪90年代,张国清成了当地的“首富”。后来,他见从事木材加工的多了,又改行做园林修建、苗木绿化生意,逐渐与文化人士结缘。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自幼喜欢画几笔兰竹雀燕的张国清对文物收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97年,他从省内的一位藏家手上购得黄永玉的一幅画作,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2007年,在湖南省文物鉴定交流中心专家李智勇的建议下,张国清决定以湖湘文化中传世的艺术品作为收藏重点。


  为此,张国清列出了50个值得关注的湖湘名人名单,挖掘湖湘名人这条与众不同的收藏路线。为了找齐名单上的湖湘名人代表作品,张国清跑遍全国,甚至还去过国外。


  晚清湘军名将周达武的一幅《虎》字书法作品,原是周达武的后人收藏。为求得该作品,张国清足足等了10年。期间,张国清一直跟藏家交流,和他做朋友,最终以诚心打动了藏家。



  “听到哪里有好东西,二话不说,马上就动身。他看准了的东西,费尽千难万苦也要得到。”张荧炤说。目前,张国清已经收藏了90多位湖湘名人真品,包括左宗棠的《行书七言对联》、彭玉麟的《水墨冰梅图》、胡林翼的《行书五言对联》等。


  随着藏品不断丰富,很多藏家都会找上门来向他推荐好东西,或者不惜重金求购他的藏品。张国清却坚持只买不卖,他有自己的打算。


卖掉部分藏品建馆


  2009年,自拟名单上50多位湖湘名人的字画收齐之后,张国清心生了建“湖湘名人书画艺术博物馆”展示手中藏品的念头,他希望湖南人能在家乡看到这些名人的文艺作品。


  2010年,国家文物局等6部委颁发《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了民办博物馆准入制度、切实帮助解决民办博物馆的馆舍与经费保障问题、加强对民办博物馆的专业指导和扶持等内容。



  得益于这份文件,张国清建博物馆的想法得到了湖南省文物局的支持。在满足了文件规定的的各项要求后,张国清拿到了建馆许可证。


  然而更棘手的资金问题,让张国清犯了难。


  时任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陈学斌告诉张国清,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建设民办博物馆,很难争取到公共财政的投入。全省的民办博物馆,都是所有者个人投资和管理,政府只负责指导和监管。除资金之外,部分民办博物馆尤其是个人博物馆还因承担安保、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压力而面临着运行困境。


  时间一拖再拖,如何建、何时建、在哪建?两年时间过去,无奈之下,张国清做了一个不得已的决定:暂时卖掉部分与湖湘文化关联度不高的藏品,以筹集建馆所需的资金,等把馆建好后,有钱了再收回来。


  资金到位后,张国清立即在自家宅基地旁动工,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4亩的博物馆,花费了七八百万元。2014年8月,博物馆正式亮相。


  馆内显眼位置悬着张国清最钟爱的曾国藩的《行书中堂》。这幅藏品的用纸是慈禧太后的专用纸——“粉笺”。



  “笺纸是慈禧太后赐给曾国藩的,纸上还有宫廷画师的手绘图。”张国清介绍,这是曾国藩传世书法作品中最好的一幅,被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


  博物馆内珍藏的最珍贵文物是一套南宋时期宋理宗赐给宰相赵葵的银器。这套银器共7件,包括银洗锣、银盖罐、银唾盂、银藻豆盒、银镜匣和银发髻冠。


  目前,湖湘名人文化艺术博物馆内共收藏了1000余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件,近现代湖湘名人书画珍品400余幅,国家三级以上文物有500多件。


省政协委员呼吁“救馆”


  尽管馆内珍藏着众多宝贝,但张国清明确,游客参观不收门票。


  3年多来,博物馆累计接待了超过10万名游客,并被授予湖湘文化研究会研究基地。博物馆前坪里经常停满中巴,游客多的时候,望城区喻家坡街道办事处则组织志愿者来维持秩序,晚上还安排民兵来巡逻。



  今年5月,望城区启动亿达智慧小镇项目建设工作。张国清的博物馆正好处在项目规划范围内。

  

  “如果拆迁了,这么多文物放到哪里去?如果转移到别的地方去,发生损坏怎么办?”一连串问题,让张国清愁容满面。

  

  今年6月,省政协委员、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邓焕生来到博物馆。在详细了解相关情况之后,他撰写提案《政府伸手管一管,保住这家民间博物馆》,呼吁“救馆”。

  

  “加强文物保护,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是国家的既定方针政策。”邓焕生表示,按照国务院《博物馆条例》等文件精神,民办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两者在办馆方向、藏品保护、社会教育和服务目标等方面是一致的,应当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

  

  邓焕生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国务院《博物馆条例》实施细则,以支持引导民间博物馆发展;加快形成以省市博物馆为龙头,以众多专业、民间博物馆为支撑的文博网络。同时,望城区委、区政府进一步修订完善亿达小镇规划,将类似于湖湘名人艺术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纳入规划,甚至可以作地标性设施予以支持。

  

  9月,望城区委宣传部部长姚建刚率区规划部门、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到博物馆进行了现场办公,围绕博物馆是否拆迁,听取了多方意见。

  

  湘声报记者经多方核实,目前该提案仍在办理过程中。拆与不拆,暂时还没有形成决定。

  

期盼政府支持

  

  在博物馆内,不少青铜器、木雕,没有防护罩,直接裸露着与空气、灰尘接触,一些藏品还用包装盒包裹着,堆在地上。

  

  “藏品多了,地方太小了,没地方放。”张国清说,随着收藏的规模扩大,现在这个博物馆已经无法满足展览的需求,在他家里还堆了3间房子的藏品。



  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张国清聘请了3个保安负责博物馆的安保工作。每天晚上,安排两个保安值班。博物馆内外安装的摄像头与当地公安天网联结。

  

  “守着这一堆宝贝,好大的压力。”张国清说,如果文物在这里被盗,他同样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场地有限、资金紧张,造成了文物保护措施不尽完善的尴尬局面。

  

  博物馆每个月仅维护费用就需6万多元。维持博物馆正常运营,靠张国清一家人的投入。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今年5月,张国清主动向省博物馆提出,要捐献一批青铜器。

  

  “省博物馆来了一批专家,经过鉴定,挑了100件东西,其中很多都是体现楚文化的鼎、钟、鼓。”张国清说,这批文物的市场估价不菲,按照捐献协议,博物馆以文物市值的30%作为捐献奖励,总共4000多万元。



  如果博物馆保留在原地的话,张国清希望有关方面在原有博物馆的基础上,再划出20亩地,新建一个大型博物馆,进而展出、保护这些已经摆不下的文物。“怎样开发,可按照政府的规划进行,而建馆的资金,则以自筹的方式进行。”张国清设想依靠文物市场运营的收益来维持博物馆运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