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全国政协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省委会主委杨维刚去年11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向李克强总理提问的内容。为此,他围绕这一主题深入调研,并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相关提案。

多年聚焦脱贫攻坚问题
脱贫攻坚是杨维刚近年来参政议政的重点之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5年两次围绕扶贫问题向总理现场提问。
2020年11月9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现场回答了5位政协常委提出的问题,杨维刚首先“抢”到话筒。“我的问题是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怎么办?中央有何部署和安排?”他问总理。
总理从3个方面回答了杨维刚的提问:一是扶贫政策整体稳定,二是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

△2020年11月9日,在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开幕会上,常委们举手向总理提问
2015年11月6日,杨维刚也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议上与李克强总理就精准扶贫有过一次交流。当天,李克强总理在作完贯彻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后,主动提出增加一个互动环节,回答了5位委员的提问,杨维刚是其中之一。
杨维刚当时向总理提问:国家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外,还有一些面积大、人口多的贫困地区,能否给予更多的扶贫政策?李克强总理解释,国务院划定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因为那些地方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很大,甚至需要移民搬迁,所以从国家层面予以统筹支持;但这并不是说,所有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这14个地区了,对于所有贫困人口都要采取“精准扶贫”的办法,扶贫到户。
近年来,杨维刚每年都有关于脱贫攻坚主题的提案,这与他多年对口帮扶的经历不无关系。
早在2003年,他就带领民盟湖南省委会扶贫队,深入革命老区、贫困村浏阳市龙伏镇石江村开展对口帮扶,通过努力,石江村脱贫摘帽。同时,民盟省委会还将石江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联系点,为石江村编制了《石江村村庄建设性规划2007-2020》;发动盟员力量为村里带去养猪新技术以及红提、烟叶等种植技术;对村里道路进行硬化,开展水利建设及安全饮水工程,修建村办楼等。
建议对脱贫政策分类处置
带着“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思考,杨维刚走访了中部地区多个乡村。
“短平快的产业项目较多,长效产业项目较少,且大多集中在种养业的前端,产业链条拓展延伸不够;‘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贫血症’等问题在农村依然普遍存在……”调研中,杨维刚发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仍存在薄弱环节和难点,如统筹谋划衔接依然不够,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乡村振兴活力不足,乡村治理体系仍缺乏长效化的治理机制和措施。

△2020年10月29日,杨维刚在宜章县莽山瑶族乡西岭村调研
杨维刚在提案中建议,要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要变“两张皮”为“一盘棋”,对现行脱贫政策进行分类处置,探索将脱贫攻坚的区域性、特惠性、阶段性政策体系,逐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全域性、普惠性、长期性政策体系。
杨维刚还建议充分借鉴产业扶贫的经验和模式,通过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开展“以工代赈”,特别是深化“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变“被动扶”为“主动兴”,激发农民内生动力;通过产业振兴,将“在乡、返乡、下乡”三支人才队伍吸附在农村,使之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引路人。
杨维刚认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就要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变“管群众”为“群众管”。如探索推行选派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制度, 派驻乡村振兴驻乡镇或驻村工作队,建立村镇乡贤理事会,完善村级乡贤议事理事平台,形成新时代农村自治推动力量。通过加强对乡村治理的法治指导,推进村务公开化、透明化、阳光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
END
文|湘声报记者 寻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