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红色情怀漫过“漫谈群”,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湖南周第二专题现高潮
发布时间:2020-10-10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1.jpg1.jpg

“毛主席有一句诗词最能代表湖南红色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作为革命文物大省,湖南红色文化资源遍布三湘四水,目前已查明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约1700处,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逾470处,数量居全国第一。”


……


网上“全国政协书院”委员读书漫谈群“湖南主题周”持续火热,昨晚(10月8日)至今日(9日),第二专题“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引发委员们的浓厚兴趣,无论是住湘全国政协委员,还是其他全国政协委员,大家在群里热烈讨论,浓烈的红色情怀在字里行间流淌……





1.jpg


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了解当地开展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等情况


强烈共鸣引发持续交流


“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上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第二专题讨论一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讲话引发委员们的强烈共鸣。


作为这一专题的导读人,雷鸣强委员首先提出了几个问题:红色文化的主要内涵和当代价值何在?湖南红色文化资源有何特色?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好湖南红色文化资源?


“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开发好,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是老区人民的重要福祉。”李微微委员表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要走进校园,融入青少年思政课堂,进入青少年的课本试卷,让坚定的红色文化自信滋养和护佑青少年从“小树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要与时俱进,善于触“网”用“网”,在网络空间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红色公开课、红色游学直播、情景剧短视频创作等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激发青少年的兴趣,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黄兰香委员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气候变化无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还有艰难险阻。传承红色基因,就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断胜利!”


张大方委员认为,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当面向全民,但重点应放在中青年群体,着眼于年轻人和中小学生,尝试通过抖音小故事和大V讲解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将红色教育的氛围营造好、宣传好。


“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对于国内红色文化越来越重视。”胡旭晟委员表示,湖南的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如何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来讲好湖南的红色故事,对于扩大湖南的影响十分重要。


“赓续红色文化基因,就是要开拓博大的胸怀,锤炼不屈的意志,恪守人民的情怀。”张健委员说。


2.jpg

位于长沙年嘉湖畔的湖南烈士公园


用现代手段讲好红色故事


几位来自军队的住湘全国政协委员对这一专题格外关注,认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5G等科技手段,创新湖南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与表现形式。


“最近上映的电影《八佰》广受好评,在全国掀起了爱国主义热潮。”高志标委员建议,要加大湖南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扶持力度,推出一批红色底蕴深厚的文学、音乐、影视等文化精品。


史衍良委员建议设立网上史馆,把红色文化搬到网上,使每个人利用手机即可看到、查到湖南红色文化的具体内容,更便利地接受教育。


谭清泉委员结合自身经历表示,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一方面要广泛开展红色教育“大课堂”活动,重游革命圣地、寻找革命足迹、感受革命情怀;另一方面要运用现代手段发掘、构建网上红色资源信息库,广泛开展“学经典、唱红歌、讲故事、传箴言”等活动。


宋君强委员建议,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做好引流与导流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市场监管,禁绝欺客、宰客的恶劣行为,杜绝出现超高门票、百元停车费等不良现象。”


3.jpg

位于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更好挖掘红色旅游潜力


如何提升红色旅游的质量和关注度,成为许多委员交流的重点。


“红军长征在湖南的行军线路有3条,留下了大量革命活动遗址、遗迹和精神遗产,但沿线的革命老区大多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今年8月带队赴桑植、永顺开展调研的赖明勇委员对此深有感触,他建议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更好地发展红色旅游,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生动实践中注入红色力量。


来自湘西的石红委员,呼吁支持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来自郴州的徐自强委员表示,虽然郴州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发展受到交通限制,目前郴州市政府正在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争取政策,修建一条东西方向的赣郴永桂(赣州—郴州—永州—桂林)铁路,在革命老区开辟一条新的路线。


杨君武委员则建议对各种红色旅游资源统筹综合开发和利用,增强对不同游客的吸引力。


“湖南红色文化资源极其深厚和丰富,但在挖掘和宣传方面还有潜力。”潘碧灵委员说,湖南红色文化的挖掘宣传与有的地方比还存在差距,因此,挖掘、学习、传承、光大湖南红色文化永远在路上,我们义不容辞、责任在肩。


陈晓红委员建议,湖南应结合自身特色,将新技术、新形式应用于红色场馆建设,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同时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建立相关网络教育平台和数据库,使红色资源能长存于世、绵泽久远。


两天来,杨伟军、傅莉娟、李云才、张国刚、田建华、王国海、袁爱平、周群飞、詹纯新、刘长庚等住湘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发言,直抒己见。


4.jpg

平江起义纪念馆里的雕像

“讨论具有强烈感染力”


热烈的交流氛围,引起了不少非住湘全国政协委员的兴趣。


“红色文化的讨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刘晓冰委员谈及每次到湖南,都能切身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浸染,希望这样的红色浸染能有更大的空间,更多地走出湖南、走向全国。


郭媛媛委员表示,湖南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自然+生态+体验”的条件与优势,多彩湖南,再加上能想敢干的湖南气质,可以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都取得更大成功和繁荣。


“‘斯’指此地,湖湘大地,栋梁之材,代代传递;‘斯’乃此时,新的时代,正逢其时,英雄常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岳麓书院时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一名联的解读,身为湖南人的叶小文委员分享了自己的感想。


朱永新委员赞叹,“红色,共和国的底色!湖南的基因!”童金南委员则表示,“湖南是红色文化之乡,需要进一步发掘红色基因。”多杰热旦、丁元竹、曹小红等委员也在群里进行了积极互动。


据统计,“湖南主题周”第二专题在线交流发言委员人数共36位、发言次数达180次,其中27位住湘委员发言136人次、9位非住湘委员发言42人次,在线交流发言的文字量超过2.1万字。


漫谈群主持人、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丁伟深有感触地说,“看着‘湖南主题周’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热烈讨论,自己有一个强烈的冲动——就是再去湖南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END

文|湘声报记者 刘敏婕   通讯员 康文力

责编|王春花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