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门联昭示着湖南人绵延千年的文化自信。
在雄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湖南创造了世人瞩目的“湖南文化现象”,文化产业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享有“文化湘军”之称。
今天(10月9日)晚上,是网上“全国政协书院”读书漫谈群“湖南主题周”的第三天,主题是“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群内所有委员共享文化盛宴,共话发展大计。
“湖南文化现象”精彩纷呈
“搬好小板凳了!”“ 静候吕委员开讲!”……第三专题还没正式开始,不少委员开始期待起来。
期待是有理由的。“不创新,毋宁死”,作为“文化湘军”中的重要代表“广电湘军”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打造了众多优质独特的内容,备受观众喜爱,享誉四海。
今晚导读者是曾任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的吕焕斌委员。他介绍,2020年以来,芒果超媒市值屡创新高,7月10日市值突破1300亿元大关,稳居国内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第一位。
“四海同春项目做得很好,架起了海外华人华侨与祖国的同心桥,在海外影响很大。” 黄兰香委员说,今年湖南制作的“四海同春”节目全国综合排名第一。
在李云才委员看来,湖南文化产业已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一种“湖南文化现象”,“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知名。
“截至目前,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达3642家,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348.79亿元。”何报翔委员通过一组数据说明了湖南文化品牌不断发展壮大。
在宋君强委员看来,今年国庆长假,长沙再度成为“网红”城市,文旅消费市场异常火爆,全国各地近千万游客蜂拥而至,充分彰显了湖南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和强大影响力。
人才与创新齐头并进
是什么让“文化湘军”表现不凡,独树一帜?
“湖南人的性格——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湖南人的基因——不怕邪、不怕压、不怕辣。湖南人的世界观——实事求是……”刘家成委员以与吕焕斌委员的合作为例讲述了湖南广电的成功。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一批有头脑、想干事、肯干事的文化创新及领军人才,这也得益于湖南省给予其一个宽松的氛围和空间,给予其宽容和支持,给予其干事创业的认可。” 郭媛媛委员说。
“人才培养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人才选用由靠‘相马’转向重‘赛马’,人才引进由刚性转向柔性,人才激励由单一转向多元。” 叶小文委员认为,人才队伍日趋年轻,创新型人才成为主体,高端人才显著增多,国际化人才崭露头角,复合型人才突破瓶颈,滚动式、阶梯式、链状人才队伍结构逐步形成。
在王国海委员看来,“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是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极具特色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工艺精湛的文化产品,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影视传媒、视听出版、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领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动力。
乘风破浪再创新高地
众多委员谈及习近平总书记9月17日下午在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的讲话,习总书记肯定了湖南文创的特色,并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现在文化和技术深入结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长,这既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必须格外重视。
为推动湖南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并进行深入交流。
“文化创意产业,还需要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有特色就有优势,有优势就会有亮点。”李微微委员认为,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产业,需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不断创新创新再创新,才能永远保持生机活力。正因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作用于文化产业的创意元素,又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作用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实现不同产业间的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和多次产出。
“如今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方向,从大屏幕快速转向小屏幕,智能手机、平板等便携设备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玩法,玩手游、刷抖音,已经是最新时尚符号,而且不断渗透至各个年龄阶层。”张大方委员建议,湖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更要不断扩展边界,聚合资源,让湖南的文化走出中国,走向国际。
赖明勇委员建议,引导文化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以及金融机构的合作,在提升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方面加大投入,在虚拟场景和人物、交互式体验、大数据细分受众等现代化传播手段方面下功夫,创新文化企业发展模式。
胡旭晟委员说,现代产业还强调集群式发展,可以构建起“湖南红色文化产业园”、“湘军文化产业园”,依托广电集团和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创办一所正规的高水平的湖南影视文创学院。
“集群式发展能更好地集中力量、凝聚智慧、做大做强,值得积极探索。”陈晓红委员有同感,她认为当前尤其需要突出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保障服务创新。
在詹纯新委员看来,以文化立业,从溯源历史到构建未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能够继续“闯”出新路,“闯”出新意,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雷鸣强委员认为,要从“建设文化的强省”的内涵拓展到“以文化建设来强省”的宽阔内涵;从“五位一体”之一体的并列地位提升为“五位一体”之灵魂的引领地位,将“文化事业的高地”攀升为“文化精神的高地”,将“文化产业的高地”攀升为“文化经济的高地”等。
潘碧灵、谭清泉、刘长庚、易露茜、傅莉娟、石红、张国刚、徐自强、黄至安等委员纷纷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大家认为,“十四五”时期,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必将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
END
文|湘声报记者 陈彬 通讯员 康文力
责编|王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