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碧竹
8月29日至9月7日,笔者对石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实地考察了磨市、罗坪、维新、太平、蒙泉等乡镇。十天踏察,让人深深感悟到,一种优势资源可以兴办一项优势产业,石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正在呼唤旅游产业的更大发展,催生石门经济新的跨越。
成绩斐然:
石门旅游的品牌价值整体提升
近些年,石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旅游产业有了跨越式发展,旅游形象和品牌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上获得了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旅游产业位置逐步提升。县委、县政府将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经济支柱产业,积极实施“旅游活县”战略,“十二五”期间共接待游客达1309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88.66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投入近60亿元,旅游产业占GDP比重由2010年0.86%上升到2015年的23%。
旅游发展远景逐步构建。2012年,县委、县政府编制了《石门县旅游总体规划(2012-2020)》,主要旅游乡镇和景区(点)相继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
旅游品牌价值逐步凸显。获评“湖南省旅游强县”,入选国家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被国际旅游联合会授予艾里缇斯奖“中国最佳旅游投资典范县”称号。其中夹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评“国际生态休闲景区”和“全省文明旅游景区”;罗坪乡长梯隘村获评中国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最美休闲乡村、乡村旅游模范村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
深有感受:
旅游资源丰富,科学开发保护迫切
石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让人深切感到石门旅游进一步开发和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旅游资源的厚重与开发的浅层次。总的来看,石门旅游开发层次还比较浅,多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现代旅游中的参与性旅游、体验性旅游、教育学习性旅游、健身保健性旅游以及休闲度假产品比较少见,旅游经济总体上显得比较脆弱。
重山水,轻文化。厚重的文化资源还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如民间艺术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地质文化等。特别是对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视和利用不够,与红色旅游资源大县的称号还远不相符。
重硬件,轻软件。一是与旅游相关的法制建设基本缺位。二是旅游景区的管理、安全、保护等管理条例不够系统完善,保护意识淡薄,导致部分旅游资源,特别是古民居、古庙堂及一些文化遗址、遗迹损毁较重。三是旅游市场开拓不够,促销不力,景区客源普遍不足。四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偏低,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奇缺。
重一业单打独进,轻多业融合发展。旅游和农业、加工业、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行业参与度、交流度不够。现代旅游更重视体验、休闲、参与,涉及的行业将更加的广和深,因此,以旅游为主导,依托多产业联合发展,旅游产业才能越做越大。
加快石门旅游发展的建议
加深理解罗坪旅游的品牌价值。在罗坪长梯隘这个仅十几平方公里的山野上,有百洞天坑、千年古木、万亩茶园,有石林奇观、幽深峡谷、高山平湖、深邃古刹,有云雾叠嶂、喷薄日出、双日同辉美景,还有多姿多彩的五色文化、传奇故事等。要重新认识罗坪乡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加大对罗坪旅游发展的重视和投入。宜将其定位为“文化休闲、生态度假”的原生态旅游区,力争用二三年时间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的经典。
全面启动红色文化旅游建设。一是组建红色文化旅游联盟。建议由石门县会同鹤峰县、桑植县共同发起,组成以石门、鹤峰、桑植、慈利、临澧、桃源、武陵等七县(区)为成员的红色文化旅游联盟,实现资源互补,市场共享。二是深入勘察、科学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对七县(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可聘请相关专家策划设计,构建若干红色旅游产品和线路。三是修缮、恢复一批红色重要遗址遗迹。包括恢复王尔琢、王展程故居,建立罗坪六十八红军烈士集体跳崖纪念碑等。
尽快突破景区内外交通瓶颈。加速石门西北环线、宜张高速的建设进程,补齐交通因素制约旅游发展的“短板”。同时加大景区交通配套建设,打通制约旅游景点发展的交通神经末梢。
加强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尽快制定地方性的旅游管理和保护条例,加强旅游质量监督,加大对自然景观、人文遗址遗迹、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碑的有效保护。
提升传统旅游品质,为全域旅游扬帆助航。一是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商,统筹策划景区、景点开发。二是大力开发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创新产品,提升全域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品质。三是把壶瓶山、罗坪、维新、夹山作为全域旅游的示范点,加大扶植力度。四是开拓旅游市场,加强旅游产品促销。把柑桔节、茶叶节与旅游文化节结合起来,力促旅游产品商品化。充分借助新媒体、自媒体(微信、微博、微电影等)的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宣传和策划营销,传播好石门声音,讲述好石门故事。五是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作者系省政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