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没有周敦颐更新儒学,就不会有千年社会稳定”
发布时间:2017-07-01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院长张京华解读周敦颐

  

  “孔孟以来第三位圣人”

  湘声报:很多人对周敦颐在思想领域的崇高地位知之甚少,周敦颐究竟为何被评价为“功在孔孟之间”?如果没有他,儒学将如何发展?

  张京华:周敦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清廉的官员,但如果仅仅把他看作清官,或者只是一个名人,就把周敦颐看小了。

  作为科学的科学,哲学代表一种高度。在中国古代,能够建立一种哲学体系,提出一种思想信念,使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安然有序、稳定发展,是最最重要的。孔子、孟子作出了这种贡献,所以万古都光明。

  经过1300年,到了北宋,周敦颐撰写《太极图说》和《通书》,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更新了儒家学说,做出了和孔孟相似的贡献,所以湖湘学派创立者之一胡宏评价他“一回万古之光明”,后来学者基本上公认周敦颐是孔孟以来第三位圣人。

  北宋时期的许多学者都很卓越,“宗工巨儒,磊落相望”,时称五星聚奎。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邵雍、苏轼等都有意重建儒学,但只有周敦颐的体系是完善和纯粹的。如果没有周敦颐更新儒学,就不会有中古以后近1000年的社会稳定。实际上明清之际东亚汉文化圈的文治达到了空前隆盛,比欧洲文艺复兴早了数百年。如果当时东亚衰微,世界格局就会不同,不等工业革命,东方就会受到威胁。


  “好官标准是德行,不在大小”


  湘声报:周敦颐没有当过大官,却被公认为一个良吏,对现代官员有何借鉴意义?

  张京华:孔子说“君子不器”,一个人读书做官,学优则仕,首先是往自己身上用力,使自己德行饱满,博学干练,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学成了然后做什么官都可以,可高可低,出将入相。

  古代做一个好官的标准绝对是德行,而不是官大官小。古代的政绩也不是越多越好,刑法是越轻越好,赋税是越少越好,看《楚国先贤传》《长沙耆旧传》《零陵先贤传》就知道了。

  湘声报:周敦颐对待名利的态度是怎样的?对今人有何启示?

  张京华: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官清赢得梦魂安”,淡泊利欲。他认为出名有两种,一种是工于文词、荣身肥家,可以招来虚名;另一种是“学颜子之所学”、“志伊尹之所志”,最终实至名归,“不失于令名”。令名就是美名,就像“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周敦颐正是这样做的。

  古人大都淡泊利欲,认为人的利欲与人的境界差不多是相反的。“嗜欲深者天机浅”,有境界算是生命饱满,物养过分反而抵消了生命的价值。古人会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到底怎样活着才是生命真正的价值?现代物质丰富,技术发达,但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境界都不如古人。


  “窗前草的故事最好”


  湘声报:近20年前您已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却主动调往洛阳大学(现洛阳理工学院),再来到湖南科技学院,周敦颐是其中因素之一吗?

  张京华:我1999年出京,2003年经洛阳到湖南。我来永州,周敦颐不是“因素”,却可以说是“因缘”,因为洛阳是二程“伊川故里”,现在永州是“濂溪故里”。我在洛阳读二程的书,现在终于走到源头。所以曾写诗句“昨在伊川侧,今旁濂溪居”,“三王承尧舜,周孔传程朱”。

  我们读孔孟的书,又读周张程朱的书,并可以像当年太史公一样身临其境,想见其为人,获得一种亲切感。一切事情可以说都源于感觉,找到感觉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湘声报:您最欣赏周敦颐治学、为官或做人的哪一点?

  张京华:我看到过一本民国时期女子中学的学生刊物,名叫《窗前草》,封面是很大一轮明月,映照着窗下的高草,我很喜欢,因为她们很懂事,了解周敦颐的典故。

  周敦颐“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是说杂草虽然微贱,但它也是上天禀赋的生命,和我们人类一样具备生命的价值,拥有生长的快乐。甚至于越是透过微贱的事物,越是能够看出生命的活泼、事物的关联和天地的伟大。所以我觉得“窗前草”的故事最好。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