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于交谈现场,同时做好表达与信息传递服务,是他们的职业素养与境界
现场翻译官的故事
◆湘声报记者 肖君臻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口译教师王琼,收到了一份英国驻广州总领馆发来的电子邮件,其中有一张令她欣喜的照片。
照片中,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与英国皇室公主殿下安妮公主正在交谈,他们身后坐着各自的翻译——廖志阳与王琼。王琼身体微微前倾,正仔细聆听安妮公主的讲话,她的身旁——湖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礼宾处主任科员廖志阳,也正凝神倾听。
7月7日,安妮公主一行来长沙参观访问,这张照片记录的正是杜家毫会见安妮公主的场景。
作为身处领导和宾客后排的人,王琼与廖志阳在翻译领域已身经百战。对他们而言,从事翻译工作看起来光鲜,背后却是艰辛付出,即使经验丰富,有时也难免紧张。
一场翻译,一次大考
2006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王琼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为学院第一个口译教师,并于业余时间兼职口译翻译。由于丰富的翻译工作经验,以及长期与英国驻广州总领馆的合作,她受英国驻华大使馆的邀请,在此次安妮公主访问长沙期间,担任陪同翻译。
而她的搭档廖志阳,则全程参与了中方的翻译工作。除此以外,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口译教师团队的丁皓和董珍珍,在安妮公主访问行程中的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揭幕仪式,以及湖南省林业厅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麋鹿再引入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中,担任同声传译。
“无论经验多么丰富,每一场的翻译工作,我们都会做大量预习工作。因为任何一场外事活动,都可能涉及新的内容与话题,有许多对应的专业术语需要提前熟悉和记忆。”已从事多年翻译工作的董珍珍说,只有提前准备好相关背景材料,才能在双语转换中做到有效传达。
针对安妮公主访问长沙这项外事活动,省外办等部门工作人员,早在一个月前,便开始了各项筹备工作。王琼与廖志阳从一开始就参与进来,事先了解讯息,着手准备相关翻译工作的素材。
“关于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水资源计划的公益项目”“关于麋鹿再引入项目”“关于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为了能够更加迅速、准确地做好口译工作,王琼手机的电子文档里,密密麻麻地用中英双语记满了信息,涵盖安妮公主行程中每一站、每一个议题,以及可能谈及的事项。
“虽然在行程内的两个活动中,有同声传译的安排,但在与英方反复沟通后了解到,安妮公主没有佩戴同传耳机的习惯。所以在这部分的行程中,就必须由我来做耳语同传,即一边听取发言人的讲话,一边在公主耳边轻声翻译。”王琼说。
此次安妮公主访华行程中,首站是北京,王琼在第一时间与英国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并得知安妮公主说话的声音比较轻。在长沙陪同的整个过程中,王琼特别注意仔细倾听。
“针对每一次需要面对的不同场景、人物以及新鲜事物,为了能够更好地吸收信息,促进交流,我们都要用额外的劳动,做常人看不到的功课。”廖志阳说。
参与者,隐身者
,王琼轻吐出这个英文单词。在她看来,译员的最高境界就是“看不见、不存在”。
“基本上,选择口译这个行业的人,并不是张扬的人。翻译的职业性格是内敛的,尤其在会议场合的外事活动工作状态中,内敛的性格才能成就一位好的翻译。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一种工作纪律要求。”王琼告诉湘声报记者。
“进入省外办已9个年头,承担了500多场的翻译任务。但还是不时回想起最初坐在领导身后时,双腿一直不住颤抖的样子。”廖志阳笑着谈及第一次作为省领导外事翻译时的场景。
廖志阳从事翻译工作的前半年,因为工作压力,汗水经常浸湿衣衫,紧张情绪又难以短时消解,导致他近半年时间都反复处于感冒状态。
“在大部分的外事活动结束时,中外双方讲话者都没有发表意见,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才是合格的。作为一个媒介的角色,我们不能凸显自己。在一场场的活动中,翻译是参与者,也是隐身者。”如今,廖志阳对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入的感悟。
丁皓同样认为,在翻译工作中,不打扰到领导和宾客,尽量躲在他们身后,这是口译人员的职业素养。翻译要做的就是隐身于交谈现场,同时做好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服务工作。
译者在做同声传译时,要在耳朵听到信息A的情况下,大脑迅速处理信息B,嘴巴却要不间断地说出信息C。面对高强度的脑力风暴,在同传箱中的丁皓和董珍珍,每20分钟就需要轮换一次。虽然压力巨大,但这种高度紧迫感之下的工作状态,也容易激起她们的成就感,并乐在其中。
同声传译还面临另一个更大的挑战,他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频繁转换不同的语言。而很多时候,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以及思维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同声传译的翻译人员,不仅要应对身体上的消耗,还时常面临两种语言在一个脑子里同场“对掐”,这需要大量、持续性的重复训练。
在董珍珍看来,坐在会谈人员身后的口译人员,还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对于翻译职业的获得感,廖志阳谈及自己曾作为赞比亚开国总统卡翁达陪同翻译时的一段经历。
在韶山毛泽东铜像前,卡翁达因与毛主席感情深厚,为感怀老友即兴发表了演说。他在演说结束之际,激动地喊出“One China !One Chairman Mao!”,廖志阳高声翻译出“一个中国!一个毛主席!”一瞬间,整个广场上的人们沸腾起来。
“对于一个翻译来说,这种空前共鸣让我有极强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廖志阳感叹。
口译是一门遗憾艺术
翻译是一门吃青春饭的职业?
董珍珍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她认为翻译是辛苦的脑力运动,有些翻译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选择转岗,尤其在同声传译方面。但换个角度思考,正是因为翻译工作需要接触不同的行业,并且不断地学习和丰富自我,保持良好心态,才让这些转岗的人发现另一种可能。而年纪渐长的翻译们,经验更加丰富,接触行业更多,当然有更多的职业选择。事实上,在国外甚至有一些80岁上下的资深翻译,仍活跃在各个会议现场。
在廖志阳看来,做好一个翻译,不仅需要具备双语能力、拥有口译技巧等必要条件,更需要保持一颗进取心,了解百科知识,涉猎不同的专业领域,不断与时俱进地学习。
“每次翻译,都会有瑕疵。”王琼说,无论前期准备得如何完善,翻译本质上是带有遗憾的艺术,需要译者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夯实自己。
在6月底东亚论坛中,湖南省省长许达哲在向外宾致祝酒词时,脱稿吟诵了毛泽东的一句诗文“芙蓉国里尽朝晖”,作为翻译的廖志阳迅速直译出字面意思。
“在短时间内将古诗文翻译出来,可窥译者之功底。时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仲伯曾与我探讨,如何将此诗句中欣欣向荣的意境翻译出来,这值得再做思考。”王琼说,如何在古诗词翻译中出彩,需要厚积薄发。即便是外交部的资深翻译人员,在全国两会期间也会整个团队在前期做好相关准备。
“译事三难:信、达、雅。翻译的第一要素是在语言信息理解清楚基础上,稍加润色进行传递。当身处外事活动现场,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廖志阳说,翻译的难题正是在于这种未知性和不确定性。
与王琼这样本职在高校中教授口译,兼职作口译的翻译人员不一样的是,廖志阳在去年平均3天一场的外事活动工作强度下,仍然会在出国访问期间,承担翻译工作之外的行程活动安排、人员联络等事务性工作。
因为对翻译的浓厚兴趣,廖志阳在大学选择了翻译专业。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一位美国外教曾询问他想从事什么行业?
“我当时的回答是——要做一名中西文化的使者。如今,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仍在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做出努力。”廖志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