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通道转兵:伟大的战略转折先声
发布时间:2017-08-09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夏日炎炎,通道侗族自治县恭城书院内,环境清幽,凉风习习。在解说员的引导下,往来的游客,井然有序,神情庄重。

  这座始建于南宋,后被大火烧毁又在清朝重建的古书院距离县城40公里。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境内时,曾在书院内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史称“通道会议”。

  按照会议的精神,中央红军放弃了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使蒋介石在湘西消灭红军的企图破灭。

  “通道转兵”,以及后来在贵州召开的黎平会议、遵义会议,使得中央红军长征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得以真正完成。其中,通道转兵被看作是伟大转折的先声。

  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

  

  通道转兵:伟大的战略转折先声

  小水战斗纪念碑

  通道会议旧址——恭城书院

  进军通道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是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表现了红军不畏强敌、不畏困难与天险的大无畏精神和牺牲精神。

  《十六字令三首》的创作时间是1934年至1935年。这个时间段,正是红军翻越绵延于广西与湖南交界的“老山界”之时。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离开江西瑞金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离开江西时,中央红军制定的战略转移计划是进入湘西会合贺龙、萧克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以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然后以此为依托转入反攻。

  历经一个多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突围的中央红军途经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跨越敌军的四道封锁线,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

  面对惨烈代价,红军没有停止长征的脚步。在通道转兵纪念馆内就有这样的介绍,1934年12月4日,红军第一纵队开始翻越老山界,向湖南境内行进。当时的情况是,伤病员们都下了担架,由其他同志背着或搀着走。有几匹马踩空了脚,摔下了万丈深渊。但红军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带着骡马,抬着辎重,彻夜行军。

  虽然与后来长征走过的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相比,翻越老山界的过程“小得很”,但是许多老红军回忆录里都会谈到这个地方。老红军们都对翻越老山界刻骨铭心。

  同年12月9日,胜利通过老山界的中央红军兵分3路进军通道县。这是红军湘江突围(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以来打下的第一座县城。

  通道县,因900多年前当地官吏开通道路1200里,沟通湘、桂、黔毗邻地带而得名。“通道”让陷入困境的中国工农红军有了新通道。

  红色足迹

  通道境内,一个个深深浅浅的战壕,一座座巍然耸立的纪念碑,都在告诫人们牢记革命历史,不忘长征精神。

  通道县溪口镇小水村大坡界山上,至今保留有83年前的“小水战斗” 的遗迹。这里,曾经发生过“红军跳崖”的英勇事迹。

  在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之前,有一支特殊的部队按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已经先行开拔,一直往西入湘,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探路,这就是著名的红六军团。

  1934年9月14日,红六军团由绥宁县黄桑坪向通道县杉木桥前进。六军团的红十八师在小水,突遭敌军截击。

  “为了牵制住敌人,十八师派出一个排占据大坡界山腰高地,承担了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的任务。在浴血奋战3个多小时后,34名红军指战员英勇牺牲。”通道转兵纪念馆内详细记录了此次战斗的经过。

  其中,8名红军战士在敌众我寡、弹尽粮绝、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最后把枪砸烂,高喊着“红军万岁”的口号,集体跳下50 多米高的悬崖,全部壮烈牺牲。红军主力在掩护部队的掩护下迅速抢占制高点,傍晚向敌人发起猛攻,突围后继续前进。

  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红军战士,1991 年10 月,通道在战场遗址上,修建小水战斗纪念碑,碑正中刻有萧克上将题写的“红军精神永存”6 个大字。

  “敌军当年在驾马制高点留下的4个作战工事还在。”在小水村村支书李明良的指引下,湘声报记者看到,当年的战壕已经变成了一道道坑。这些并不深的坑洞大多已被杂草覆盖,不扒开杂草,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它们。

  岁月变迁,这个曾经枪林弹雨的山峰,周围已是亩亩良田,站在山顶,能看见小水村的美丽新貌。

  距离通道县城20公里的梨子界,有一座红军烈士墓。

  1934年12月,红军途经梨子界时遭受国民党飞机的猛烈轰炸。红军离开后,当地群众自发行动起来,捡拾在梨子界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遗骸,将他们集中埋葬于这片战斗过的热土。

  “当年红军经过我们这里时,纪律严明,不像国民党军队和其它土匪欺负侗家人。”通道转兵纪念馆馆长郑湘告诉湘声报记者,当时国民政府为了孤立中国共产党、阻止红军长征,在各地组织宣传污蔑红军是“共匪”,地方政府更是组织老百姓躲进深山。

  实际上,国民党口中的“共匪”在突破包围圈进入通道之后,秋毫无犯。

  适逢隆冬腊月,即便是到了晚上,红军也只在鼓楼与花桥,甚至在街边宿营,从没占用老百姓家的房屋。

  “这样纪律严明、革命意志坚定的正义之师,是老百姓以往不曾见过的。”郑湘说,等到部队陆陆续续撤离通道之后,老百姓回到家中,发现财物一点没有受到损失。为了纪念红军从通道通过,当地老百姓将当时红军驻扎过的一条街道命名为“红军街”。

  伟大转折

  在中央红军向通道进军的时候,蒋介石已判明红军将去湘西,于是把防堵中央红军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作为兵力布置的重点,企图全歼中央红军。

  1934年12月12日,通道县恭城书院里,寒风彻骨,气氛肃静。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会议由周恩来主持,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

  因情况紧急,此次会议的召开又是在行军路上进行,当时被称作是“飞行会议”。有关此次会议的文字记录很少,会议内容更多地见于党的领导人的回忆录中。事后证明,这次鲜为人知的会议,是攸关红军命运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会议。

  会上,毛泽东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李德因为自己的意见被否定而提早退出会场。

  会议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通过了毛泽东甩掉强敌、西进贵州的主张。这是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央有了发言权,也是他的意见第一次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赞同。

  如今,登上20多级台阶,踏进恭城书院正门,游人可以清楚地看到会场的原貌——两张拼接而成的桌子和七把有座次排名的椅子,毛泽东的位置被安排在了桌子的边角。

  李德在多年后写的名为《中国纪事》的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在成千上万的红军献出了生命之后,毛泽东终于获得了表达自己主张的机会,这说明共产党高层正发生着一种微妙的变化。对于毛泽东来讲,这是自1932年以后,他第一次参加高层会议。”

  会议结束当天下午7时半,中革军委向各军团、纵队首长发出西入贵州的“万万火急”电令。12月13日,按照命令,中央红军在通道境内突然改变行军路线,分两路转兵西进:一路进入靖县的新厂、平茶,然后向贵州进军;一路进入贵州洪州,向黎平挺进。当日,军委又向各军团、纵队发出“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会,以便转入黔北”的电令。

  14日,中央纵队进入黔境后,军委又命令活动在湘西的红二、六军团,配合行动,调动或牵制黔阳、芷江、洪江的敌人,以便策应中央红军向黔北进军。几十万追击的敌军统统被抛在湖南的西南地区,使敌人在湘西消灭红军的企图破灭。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进一步讨论了战略方针问题,肯定了毛泽东在通道会议上提出的转兵贵州的正确主张,并正式通过决议,放弃向湘西前进计划,改向黔北挺进。

  周恩来于1943年在延安曾指出:“从湘桂黔交界处,毛主席、稼祥、洛甫即批评军事路线,一路开会争论。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老城召开。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书中对于“通道转兵”这样写到:“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还剩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在中央党史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的《历史转折:从通道到遵义》中认为:通道转兵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转折,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从通道会议到黎平会议再到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史上的伟大转折得以真正完成,为夺取长征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国革命在惊涛骇浪中转危为安。


  红色精神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通道转兵纪念馆内,300余件红军长征过通道时的相关资料和红军文物,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通道转兵”这一辉煌历史。

  每天都有众多人来此参观。各级党组织也纷纷到此开展“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入党初心”之类的主题教育活动。据了解,纪念馆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20万人。

  在纪念通道会议、学习长征精神过程中,通道县委、县政府将由通道会议凝结出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担当”16个字,转化为当前推动全县脱贫攻坚的精神力量。

  县委、县政府明确,全县树立当年红军长征时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强化责任和担当,将扶贫任务逐级分解到乡镇、到村、到户、到人。

  2016年,11个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36个县脱贫攻坚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向县委、县政府递交了“脱贫攻坚军令状”,全县4115名干部职工与1.2314万户贫困户全部“结对子”。

  县政协主席赵宝平介绍,按照省政协助力脱贫攻坚“三个一”行动的要求,160名县政协委员也全部实现与贫困户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近年来通道不断深挖“通道转兵”特殊的历史意义,“通道经典红色游”正带动侗族风情游、生态休闲游等其他旅游产品全面发展。

  今年以来,全县投入旅游建设资金1.4亿元,带动1000多名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预计人均将增收4000元以上。

  通道会议场景复原

(本版稿件均由湘声报记者许望桥、通讯员李勇军采写综合,图片由许望桥拍摄,通道侗族自治县张建国对本文亦有贡献)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