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与中信集团共建种业创新中心,力争5年内创制一批重大价值的新材料新品种
分子育种新技术的诞生,使超级杂交稻定向改良之梦成为现实 资料图片
□湘声报记者寻晓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全国政协书院”湖南省政协读书群网上交流中,农业领域的“芯片”——种业话题引起委员们的高度关注。为进一步了解湖南种业研发最新动态,近日,部分省政协委员走进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实地考察种业情况。
6名院士“捧场”,种业创新中心什么来头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展厅的开篇词,介绍了种业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今年5月18日,由湖南省政府联合中信集团共建的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在长沙挂牌成立。
当天的挂牌仪式,中国农业领域的6名“种子”院士——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少军、刘仲华悉数亮相,他们研究的范畴涉及水稻、油菜、畜禽、辣椒、淡水鱼和茶叶等六大类。袁隆平在挂牌仪式上致词,并发布了一个三年规划:“用全省四分之一的稻田产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的一半。”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是中国蔬菜遗传育种专家,目前全国数百个辣椒品种中,由他和团队培育的就占了约十分之一。
10月16日,省科技厅厅长童旭东在省政协“湘声大讲堂”讲座中介绍,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聚焦于关键共性技术和优势物种领域攻关,首期启动了分子育种技术、生物育种智能大数据这2个共性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水稻、油菜、蔬菜、畜禽、水产、茶树、油茶、中药材等8个专业研究中心,力争在5年内创制出100个以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材料、新品种等,实现种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黑科技”助力
杂交稻定向改良梦成为现实
通过一张小芯片,可网罗4万多个水稻基因;手机轻轻一点,水稻生长发育情况全知道……在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的华智生物技术实验室,中心负责人田冰川向委员们介绍了分子育种“黑科技”。
田冰川说,国际种业巨头都在加快分子育种的布局,世界前三强的种业企业控制了全球超过40%的市场份额。分子育种技术是利用分子技术对品种基因进行精准选择和修正,以实现育种目标,是世界作物遗传改良领域最先进的技术。
几年前,袁隆平团队在云南个旧利用“超优千号”品种创造了水稻平均亩产1152.3公斤的高产纪录,但该品种不抗稻瘟病与白叶枯病。如何尽快提高其抗病性?袁隆平将这个任务委托给了当时刚刚落户长沙的华智生物。华智生物很快就培育出了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改良版超优千号,既抗病又维持了原品种的超高产水平。
“如果利用传统育种方式,需要七八年时间而且不一定能成功。分子育种新技术的诞生,使超级杂交稻定向改良之梦变为现实。”田冰川说。
6年时间来,华智生物引进4000多万元的国际领先水平仪器设备,完成国际一流的SNP分子标记实验室建设,打造了一支拥有国际一流种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团队。委员们认为,面对国际种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民族种业要“弯道超车”,将分子育种融入商业育种体系中,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势在必行。
种业创新“湖南模式”显现
向“种业强省”迈进
袁隆平院士团队杂交水稻研究,填补了农作物杂交理论体系的空白,掌握了水稻育种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
邹学校院士团队在国内最先开展辣椒杂种优势利用,首次突破人工杂交规模制种技术;
刘少军院士团队在国内首个系统掌握鱼类远缘杂交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攻克种间生殖隔离重大关键技术难关……
目前,一个种业创新工作的“湖南模式”正在逐步显现。
湖南在种业领域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国家育种中心或改良分中心,共有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900多名科研人员。
为加快生物种业共性技术的打造,10月16日,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签约仪式,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中信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共建成立岳麓山种业超算中心。种业研发与大数据的结合,将产生怎样的聚合裂变,令人期待。
一粒小小的种子,涉及到农业的各个方面,连续多天来也激发着读书群内委员们的思想大碰撞。
“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助力。”省政协常委、省科技厅副厅长朱皖表示。
省政协经科委主任吴金明认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科技兴农强农的战略选择,“对于湖南来说,要特别重视精细农业与高技术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要注重种业工程技术的创新突破。”
“种业是乡村振兴的创新之源,要更加重视种业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源头作用,以及科技在种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省政协委员李琳建议,政府要在多元化投入机制、开展持续基础性和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支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