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大山深处“娘子军”
发布时间:2021-02-27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沅陵县政协女干部驻村扶贫这4年


□湘声报记者李崎瑜


  从沅陵县城到槐子坪村,没有直达的班车,沅陵县政协的3位驻村扶贫女队员,为此选择租车进村。山路十八弯,这条路,她们接力走了4年。


  “我们这代人,肯吃苦,踏实肯干,愿意为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53岁的赵英、54岁的谢凤香、55岁的张水秀都有着共同的感受——虽然年过半百,但驻村扶贫仍是一次最好的历练,让人生收获了一段特别的经历。


  4年来,因为3位女扶贫队员年龄相仿,行事又都雷厉风行,便有了“辣婆婆”的称呼。


80560_zhangchunmei_1614266897894.jpg

  驻村女干部合影,左起分别为张水秀、赵英、谢凤香


  “再苦也能克服”


  2017年,沅陵县政协派出工作队入驻槐子坪村,有着多年扶贫经验的赵英担任队长,一同入村的还有另外一名女干部田雪梅。


  初次进村见到的场景,令她们难以想象:入村主干道坑坑洼洼,7个村民小组没有一条水泥路;村里几乎没有通讯信号;村民安全饮水没有保障;村委会办公点是上世纪80年代的村小学改建的,四处透风漏雨。


  “尤其让我们头痛的,是这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土壤贫瘠,很难发展产业。”赵英回忆说。


  入驻后,工作队租了一户外出务工村民吊脚楼的二楼,作为宿舍。这也成为4年来,扶贫队员们在村里的“家”。


  一间睡房,几张放得整整齐齐的单人折叠床,每张床上的被褥都用一层被单罩着,这是为防止“与鼠共枕”;一间储物室,她们自己添置了冰箱和柜子,用来放置生活用品;二层的尽头是一方小小的灶台,狭窄的空间仅能容纳一人忙活,平常她们就在这里做饭。


  赵英介绍,前两年,村部还没有修葺,没有可供洗澡的地方,她们便在屋旁楼梯口用布围出个洗澡间,要洗澡时,留一人在二楼放哨,看见远处有人来了,就赶忙提醒。如今,新修的村部就在不远处,她们终于有了像样的洗澡间。


  由于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2018年,沅陵县政协增派了女干部张水秀驻村;2019年,田雪梅退休,县政协又派出女干部谢凤香加入扶贫工作队。


  驻村初期,用水用电尚成问题,网络信号压根没有。大家白天忙于走家串户,到了晚上只能看看从家里下载的视频,或者以“陋室”为T台走走秀,或者朗诵一下诗歌。


  “在村里的日子,虽苦也有乐。”张水秀笑着说。


  “既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就要好好把握下乡的机会,真心为老百姓做实事,条件再苦我们也能克服。”最晚加入工作队的谢凤香表示。


  用脚丈量扶贫路


  在槐子坪村,掌握工作队3人的行踪很容易,要么是在走访的路上,要么是在田间地头帮忙干农活。


  赵英说,因为村里年轻劳动力大都进城务工或是陪读去了,1000多人的村子大部分时间是七八十个老人守家。为此,工作队每天都会对一个村组上门走访,了解情况。


  村里没有交通工具,出门全靠脚,从村部到距离最远的桃岩头组,走路要一个多小时,就算走捷径——翻过一座山,也得花费四五十分钟时间。


  赵英告诉记者,刚下乡时,爬山确实有些难度,但爬多了就习惯了。但常年的劳作仍让她们有些吃不消,“这两年,走路时间长了腿还是会疼”。


  每次扶贫队员经过村民老向家时,他的妻子都会热情地招呼大家去家里坐坐。


  因为长期积劳成疾,老向的妻子患上了轻微的抑郁症,特别是入春之时,便提不起劲。老向有时无法理解,便会责备。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除了为其申请一些补助外,赵英还担负起了调解开导工作,并给老向科普抑郁症知识。现在,老向妻子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家庭氛围也更加融洽了。


  事实上,工作队刚入村时,村民对队员们并不信任。李方祥(化名)便是其中一个,“你说什么他都跟你唱反调”。


  李方祥身患疾病,家中只他一人,又干不了重活,生计难以维持。工作队便为其申请了低保和贫困补助,经过工作队的长期关心,以及村干部做工作,李方祥彻底转变了态度,工作队有什么新工作,他都会积极配合,甚至一度成为了工作队的得力助手,平时召开村组会议,他便承担起服务工作等。


  因为都是女扶贫队员,女性的柔情和细心也为扶贫助力不少。


  “杜奶奶,这是我们从县城买来的两个热水袋,您跟嗲嗲两个要注意保暖嘞。”村民向连元在外打工时伤了手,不得已在家休养,家中还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没有收入来源。工作队四处奔波为其申请了伤残补助,并向县政协机关申请了扶贫特岗,由机关每月提供300元补贴,工作队经常前去探望并自费为向家二老添置一些生活用品。


  张水秀平时爱好摄影,她经常为村里的老人拍照片,并自掏腰包去照相馆打印装裱,送给老人们做纪念。


  几年的扶贫经历,让工作队员深深感受到,与村民处好关系是帮扶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在与村民的日常相处中,我们摸出了门路:一要接地气,二要拉近距离,三要掌握农事规律。”张水秀说,比如让村民填个表,如果直接生硬地要求他们填,他们会觉得你摆架子,不愿意理你。但如果在他们干农活时,自己也下地帮忙,等到中途休息时,填表的事也就便利多了。


  村子有了大变化


  4年里,工作队与村支两委携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新建了1处移动通讯塔,畅通了互联网;维修了骨干山塘及新建了水坝,困扰全村多年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拓宽硬化和升级改造村路;村内电网全部进行了改造;37家危房也得到改造;建立了槐子坪村花椒种植合作社,所有贫困户入股享分红……


  2018年,槐子坪村顺利脱贫。村党支部书记刘明志谈起工作队时,竖起了大拇指:“工作踏实,配合默契。”


  今年79岁的村民向必耀切实感受到了扶贫工作队带来的变化,他的儿子在广东务工,以前村里通讯不畅,儿子与家中联系很不方便。现在通讯改善了,儿子每个月都要打五六次电话,询问二老的身体和生活情况。


  工作队还与对接的贫困户建立了微信聊天群,及时沟通与对接情况,并时常在群里分享村里的变化和最新的扶贫政策。一些在外务工的贫困户看到村里的变化,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你们把咱村子建设得越来越好……”


  在村里走访时,年近八旬的薛延秀老人一见到3个扶贫队员,就笑问:“吃饭了吗?在我这儿吃饭吧。”家里只有薛奶奶和老伴两人,工作队时不时会过来探望。


  “打算干到什么时候?”临走前,薛奶奶问。当听说3个工作队员差不多都要退休时,老人流露出了不舍:“怎么就要退休了?继续留在这儿吧……”


80561_zhangchunmei_1614266952279.jpg

  扶贫工作队在村里住的吊脚楼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