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县三口之家的扶贫路
□湘声报记者王春花 通讯员侯玲芳
在新田县政协委员、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郑跃峰家中,很长一段时间,扶贫曾是说得最多的话题。
郑跃峰与妻子眭玲艳,都有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的经历;女儿则结对帮扶了4户贫困户。因为工作繁忙,三个人能聚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一碰面,都会交流彼此的扶贫感受与经验。
因为在扶贫一线的倾情付出,眭玲艳获评2019年湖南省“最美扶贫人物”,女儿郑一获评2019年新田县“最美扶贫人”。
“很幸运自己与家人见证和助推了新田县的脱贫摘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一家人还会继续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郑跃峰说。
全家踏上扶贫路
2017年10月,51岁的郑跃锋主动向单位申请到金陵镇上游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从此踏上了扶贫之路。
“扶贫工作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能深度参与其中是我一生的荣耀。我在乡镇工作多年,当过多年的乡长,农村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这是我的优势,我有信心和决心完成扶贫工作任务。”谈及当初的决定,郑跃锋这样说。
次年2月,郑跃锋转任驻金陵镇龙珠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在驻村帮扶的同时,作为县政协委员,他还积极参与“三个一”扶贫行动,结对帮扶了4户贫困户。
在此之前,妻子眭玲艳早已奔赴扶贫一线。
2017年3月,新田县龙泉镇小岗村在省检中被查出多个问题。面对小岗村的状况,担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的眭玲艳主动请缨,“我也在乡镇当过镇长,形势这么严峻,这个担子我不挑,就对不起‘共产党员’这个响亮的称号。”4月,眭玲艳来到小岗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由于长期驻村工作,2019年4月,原本心脏就有问题的眭玲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做完心脏手术后,她卸任扶贫工作队队长,但仍然担任工作队队员。
看着父母奉献在扶贫一线,作为年轻党员,在新田县芙蓉学校工作的郑一也积极投身扶贫事业,结对帮扶了4户贫困户。她发挥教师专长,主动为贫困家庭的孩子补课,用教育点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郑跃峰一家三口在一起
扶贫路上得与失
因为驻村扶贫,郑跃峰常年吃住在村里,成了村民眼中的“自家人”。
“感谢郑队长的帮助,我才能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龙珠村村民刘灶清因病返贫,郑跃峰不仅帮他解决了医疗费用,还引导他走上了生猪养殖之路。如今,他的养猪场一年可养两批近2000头猪,年收入达四五十万元。
“每天看到木耳蹭蹭地往外长,心里就有使不完的劲。”2019年以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带动下,龙珠村村民刘有福开始种植富硒木耳,尝到甜头的他,2020年扩大了种植面积,新增4个大棚,一年可创收30万元。
驻龙珠村以来,郑跃峰带领工作队从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制约该村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着手调研,分步实施龙珠村整村推进脱贫、全面致富奔小康工作。为帮助村民尽快致富,驻村工作队积极发展富硒产业,引导村民种植富硒大米、大豆、红薯、花生等农作物,全村9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村里新建了自来水工程、村民图书室,修建了机耕道,增添了健身器材,村内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陆续得到完善,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感受着这些变化,村民们由衷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工作队的辛勤付出。
在小岗村,眭玲艳也是村民的贴心人。
小岗村是一个合并村,全村有2500多人,村情比较复杂。刚驻村时,眭玲艳最棘手的问题是贫困户识别不精准。她和工作队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手绘扶贫地图,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最终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50户170人,新识别了9户28人。精准识别为精准整改打下了好基础,也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
之后,眭玲艳带领扶贫工作队在小岗村组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种植蔬菜、草本咖啡、瓜果等经济作物,解决贫困户季节性就近务工难题,拓宽了增收渠道。2017年,小岗村高质量退出了贫困村行列。
在教育扶贫的路上,郑一也在孩子们的不断进步中找到了成就感,尽量每周抽时间给村里的孩子辅导作业。因为父母都在驻村扶贫,没人帮忙带孩子,郑一暂时搁置了二胎计划,但她不无自豪地说:“我们家在村里有很多孩子。”
“驻村这几年,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但真对不住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谈及扶贫工作的得与失,郑跃锋感慨地说。驻村期间,年过八旬的岳母一人住在县城家中。因担心老人身体情况,每天傍晚,夫妻俩都要打电话给邻居,请他们帮忙照看老人。
言传身教好经验
如何跟村民和贫困户打交道?如何精准识别贫困户?……几年扶贫下来,郑跃峰一家人不断分享总结经验,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郑一说,每当自己有疑惑时,就会向父母请教。比如,在走访结对帮扶户时,郑一帮扶的一位老人曾多次向她提出:“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你能不能帮我争取办理低保?”这位独居老人2017年已经脱贫摘帽,家里并不符合评定低保的条件,郑一多次向老人解释,但老人还是不能理解。
为此,郑一曾在饭桌上向父母求助。“这个问题很常见,你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跟他们交流,把扶贫政策宣传到位,让他们理解透彻。”母亲说完,父亲进一步补充:“做扶贫工作要有耐心,要熟悉政策,与他们交流要真诚,并且要多去贫困户家中走动,跟他们做朋友。”
在郑一看来,父母分享的经验对她很有帮助。刚与结对帮扶户接触时,郑一不知怎样与村民打交道,甚至不知如何称呼对方。郑跃峰告诉女儿要多和村民聊天,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郑一再去结对帮扶户的家中,就会带上一些儿童书籍,给孩子们讲讲故事、唱唱歌,以此拉近距离。
“熟悉情况、联络感情、畅通舆情、解决问题、落实政策,扎实走好这五步,扶贫工作就会见成效。”郑跃锋在驻村扶贫中,摸索出了一套“五步工作法”。
在郑一看来,父亲的“五步工作法”对她很有启发;而母亲带病坚守扶贫一线的精神,则激励她更好地投身工作。
“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我们全家还会继续努力,以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出力。”郑跃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