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打好种业翻身仗”已经鸣枪 湖南种业需破哪些“卡”点?
发布时间:2021-03-19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小种子大战略栏花.jpg  


□湘声报记者程琴怡


  又到一年播种时。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天,一场与手机芯片比肩的“农业芯片”加速跑已经鸣枪。


  作为农业大省,湖南的种业研发实力不容小觑。那么,湖南的种业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短板?成为中国“种业硅谷”,湖南还缺什么?


湘研辣椒.jpg湘研辣椒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品种


  有技术缺体系


  “与手机芯片不同的是,在基础性研究这一块,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并不大。但我们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再到市场,这个集成式的创新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省政协委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常硕其介绍,我国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能够实现100%自给,还能够出口,主要是重视时间比较早,育种水平领先,新的优良品种不断出现,但依然面临国际跨国公司的挑战;主要是部分蔬菜种业领域由于重视不够,导致在品质、产量和外观等方面与国外形成了一定差距。


  常硕其表示,种业“卡脖子”并不是指没有种子可种。被“卡”的关键,一是应用方面,我国种业发展起步较晚,对种质资源的功能性状基因的挖掘不足,不能把高产、抗虫、抗除草剂等优势性状基因组合起来,去设计出想要的种子;另一个是知识产权方面,育种中的关键基因和技术方法等,别的国家申请了自主知识产权,如果我们要使用,就要付费。


  “总体而言,湖南有基础、有优势,在种业领域大有可为。”常硕其介绍,湖南的杂交水稻在全国可谓“一骑绝尘”,年产杂交稻种8000万公斤,占全国30%以上,出口世界多个国家;以辣椒为代表的大宗蔬菜育种,我省优势明显,在业界有着“每3个椒农中,就有1个种植湖南辣椒”的说法;油菜、茶叶、生猪、鱼种等方面均具有技术创新基础和院士团队。


  在常硕其看来,任何一个品种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积累,是投入的时间、精力、资金等的聚合,“要求我们围绕技术、企业、市场、管理构建现代种业体系。”


  近年来,湖南种业发展明显提速。2016年,湖南提出打造中国“种业硅谷”的目标。此后,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隆平科技园“种业硅谷”等一系列平台落地。种业市场化、国际化也走在了全国前列,隆平高科已成长为中国种企第一强,市场份额占全国30%、世界第八。


  全国政协委员、省供销合作总社一级巡视员李云才认为,湖南具备了打造种业高地的基础条件,但还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鼓励重大创新专项;加强深度科研合作,打造种业“航母”等方面发力。


  有品种缺保护


  与种业“卡脖子”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目前种子审定称得上是“井喷”状态,仅2019年国家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就超600个,2020年公示的通过国审的水稻品种超过500个。


  但在李云才看来,有些品种并没有市场实际推广价值,是人财物的浪费。


  对此,多名业界人士也表示,这种所谓的“修饰育种”,即在原来品种的基础上稍加改良,就作为新品种上市,造成了种业的表面繁荣,实际上挤压了原始创新的收益。


  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曾有此遭遇。两年多前,袁创公司研制的超级稻品种被福建、安徽两家公司侵权盗用,经过一年多官司,在近期才获得赔偿41.58万元。袁创公司董事长杨雅生颇感心酸和无奈,因为研发出一个新品种需要投入的人财物,远远不止这个价值。


  种业侵权频现、“百种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规,参照的是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78年文本。这一文本年代久远,审定为不同品种的标准较低,一定程度上导致剽窃育种“合法”。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已是1991年文本,它提高了新品种门槛,尤其是将原始品种的权利延伸到由其产生的实质性派生品种和依赖性品种,强化了对原始育种创新的保护。


  真正的原始创新育种是一个漫长的“坐冷板凳”的过程,往往需要10年至20年甚至更久的投入。“这份心血需要得到保障,知识产权需要被良好保护,才能保护高端种业人才、企业的创新热情,让种子工程实现突破。”常硕其说。


  有基础需坚持


  新品种研发有多难?在生猪领域,湘村黑猪是湖南省唯一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而在牛领域,湖南目前品种为零。


  十余年前李云才任娄底市副市长,他记得,早在2001年,娄底市就展开“湘中黑牛”的品种研发。这是一种从新西兰引种的安格斯肉牛与本地牛的杂交,凭着其生长速度、品种质量、养殖效益,“湘中黑牛”很有可能成为肉牛中的后起之秀。然而20年过去了,“湘中黑牛”仍未成为国审培育品种。


  那么,“湘中黑牛”临门一脚缺什么?李云才说,还需要坚持。


  除了杂交水稻,湖南辣椒也是独领风骚。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是世界上最大的辣椒种子供应中心,其培育的湘研辣椒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这一品种经历了农业专家们半个世纪的求索。湘阴樟树港辣椒、衡阳伏地尖、湘潭迟斑椒、衡东黄贡椒、株洲王十万黄辣椒……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省蔬菜研究所率先在全国开展辣椒资源收集和评价研究,收集和保存国内外辣椒种质资源3800余份,建立起了我国最大的辣椒资源库。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的带领下,选出了衡阳伏地尖、长沙河西牛角椒、湘潭迟斑椒等3个骨干亲本,育成新品种165个,才有了今天湖南辣椒种子占全国市场份额四分之一的骄人成绩。


  种业研究尤如芯片研究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部长通道”上表示:“力求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翻身仗尽可能打赢。”可见,这是一场科技战、持久战。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