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当“招人难”遇上“慢就业” 从株洲看就业市场供需“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2-05-13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2022年全国有1076万名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都创下历史新高,给就业形势带来严峻考验。调查显示,部分高校毕业生以“慢就业”观念,要么考研,要么缓就业,而不少企业面临人难招的困境。


当“招人难”遇上“慢就业”,有哪些瓶颈需突破?如何推动供需“双向奔赴”?近日,政协融媒记者跟随省政协“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调研组,走访株洲多家企业和高校,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现象一
“慢就业”现象逐年增多


对比沿海城市,作为内陆制造名城的株洲,在长株潭都市圈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如何筑巢引凤的考验。


调研发现,不少就业者对到制造业企业工作缺乏兴趣,尽管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薪酬可与沿海地区持平,但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仍有限。比如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本科生入职基本薪资达到每月8000元,但招到的重点高校毕业生并不多。


毕业生都去哪了?“宇宙尽头是编制”——这是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也反映出当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在当前市场和疫情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呈下降趋势,“缓就业”“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的现象逐年增多,考研、考公人数急剧增加。


株洲多所高校反映,有不少毕业生有“慢就业”想法。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2022届毕业生的研究生报考率为43.7%,公务员、事业编报考率为13.9%,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准备“二战”。


“许多大学毕业生越来越重视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更倾向于稳定的就业去向,诸如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编制、国企或央企等,中小微企业相对不被看好。”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李若梅说。


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方小斌看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学生进不了理想单位、找不到“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宁愿不就业,甚至部分家长也赞同这样的观念。


现象二
劳务派遣喜忧参半


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风电事业部的车间内,员工熟练操作机器完成移动、对准、拧动等指令任务。原本由12个人完成的工作,在智能化设备的帮助下,只需要2个员工即可完成。


用智能机器代替人工,成为企业应对“招工难”的方式之一。同时,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在订单量变化频繁的情况下,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市场化的灵活用工方式逐渐铺开,这种灵活的用工方式在多个企业运用。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风电事业部总经理朱建成表示,受公司总部人力资源制度的限制,没办法提供足额的正式编制,一线操作工等岗位通过劳务派遣是最佳选择。


深受企业欢迎的用工方式,却在高校毕业生中遇冷。方小斌说,目前很多企业的用工方式采用的是劳务派遣或劳务外包,这让员工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难以让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所以对学生的就业吸引力不高。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之下,校园招聘效果不佳。李若梅说:“因为疫情,学校暂时实行封闭式管理,很多毕业生不能正常返校,用人单位也无法进校,虽然学校实行‘线上宣讲’和‘空中双选’等线上招聘形式,但招聘效果和效率有待提升。”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袁清武深有同感:“一些跟学校专业对应的铁路局和地铁公司,将招聘计划由校园招聘改为当地招聘;有些虽然改为线上招聘,但招聘计划也大幅度减少。”


现象三
高校探索供需精准匹配


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现象并存,究其原因是高校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未能充分适配,存在供需错位。


为此,不少高校在探索就业服务新方式。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将就业服务搬到“掌上”,依托“云上湖汽”建设项目,建成了基于移动终端的“湖汽就业云平台”,对招聘企业定级管理,对学生就业全流程管理,企业与学生精准匹配、靶向推送。


“相比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量相对大,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更多符合产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26年职教经验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邓志革说。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机制,与广州、上海、南昌等18家铁路局开展“2+1”定向培养,学生遍布37家城市地铁企业,“订单”成为学生就业主渠道。袁清武介绍,学校还主动对接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新增智能控制技术、光伏工程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适应高端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对于缓解制造企业“招人难”,朱建成建议:“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推动长沙购房政策、子女入学政策适当向株洲倾斜,让具备条件的株洲高精尖人才也能享受长沙购房资格,可以一定程度上稳定就业。”


如何应对多重影响下的“慢就业”趋势?方小斌建议,通过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学校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营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政协融媒记者 彭叮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