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濯足洞坪
发布时间:2023-06-16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洞坪,位于古丈县通往沅陵县的路边。清人严如煜在《苗防备览》中称之为“峒坪”。


前清时,以小河为界,大寨属永顺府,小寨属辰州府。如今,车路到寨子中分了岔,向上通往山枣各地,沿草塘河向下通往沅陵县城。最初对那儿感兴趣,源于流过村边田畴的小河上游,有一道壮观的瀑布。


等到冬天,打了水霜,草枯了,叶落了,树林刺笼显得浅了,不用担心虫、蛇的干扰,独自沿着溪边田畴间,向小河的上游进发。


太阳初出,飘着一层氤氤水雾,偶有鸟雀呼朋引伴欢叫。约莫走了两里路,穿过几丘荒田,岩岸陡峭,深潭石壁里面发出很大的水流声,一侧开凿有灌溉稻田的沟渠。我从另一边攀岩附树,沿陡坎岩边到潭内。潭内坎是一堵20多米高的削岩山,正好挡了溪流,只有涨水时,才从矮岭处溢出,流过我越过的岩壁。


我小心翼翼附在光滑的岩坎上,越过内潭,随溪流拐弯走了数十米,看到一股水桶大的白练,先斜后跌,碎散成两米多宽的白布帘垂流下来。瀑布下潭岸边堆满岩砂,冷水草长在乱岩丛中,石壁上长有苔藓、虎耳草、巴岩姜和水菖蒲。瀑布口已然流成近于圆洞形的岩槽,两边坎陡岩悬,没有可供攀附上下的路。后来问村民,才得知此处叫“隔山坎瀑布”。


隐约感觉不是路上所见瀑布,于是,小心退出来,走过荒田荆棘,好一阵爬坎上坡到车路上,又找到一条有岩板铺砌的进溪路。越向上走,溪谷越窄。走了半个多钟头,被一堵七八米高的瀑布挡住了,目测直接攀爬不上去,两边陡坎,无路可绕。岩坎边寂静地生长着一株叫“地胆”的草药藤,裸露出乒乓球大的球茎。看看已近午时,只好沿路返回。


流过村寨的草潭河,建了拦河坝。堤坝平台的墙脚边,立着“洞坪水库复修工程碑”,初建于1977年。现在,水坝溢流口用碗口大的圆木编了一道挡渣篱笆,光光的水闸平台顶上,几个小孩正在玩纸牌。返回车路,路过的一个老汉说,桥边的寨子叫做“万官塘”,旧时龙姓人家的朝门上,有块皇帝老儿赐封的朝天匾。


再次到洞坪,便选了个天晴的双休日,去“万官塘”拾趣。从岩拱桥上进寨,看到几家房门上了锁,几株柚子树长在篱笆边上,树上挂着黄柚,地上掉着一些柚子,河滩上油菜已然抽蕻现黄。寨子的尽头,有一蓬高大的芭蕉树,叶枯了,树杆却没有倒下。


第四次去洞坪,在小河边一株孤零零的歪脖子树下,遇到一个五旬的老汉在磨长把畲刀,他要到山上去砍柴。于是,我俩结伴沿着岩板路上山。走到半山腰,老汉停下来砍柴,我继续向上进发。铺路岩块大小不一,路面平整,坎陡的地方加了基坎,过涧处设了拱洞,只是走的人少了,岩板上落满杂渣。已是载阳天气,山野寂静,春鸟啾啾,路草萋萋,樱桃花开,越往上走,挡在路上面的树枝藤刺越密,有两处只能弯腰走过。走到山坡荒田边,见到荆棘丛下的石碑。


石碑立于道光十四年十二月,碑文易识读。抄写碑文时,心下赞叹和佩服前人,经历了190年的风雨岩板路,依然如此完好。感谢立碑,足够后人嚼咀村族历史文化的余韵。


随后沿路下山,探查庙遗址的碑。田湾里有人修砍田后坎杂渣,堆起烧畲,成片油菜花恣意开着,一幅春阳烟景。我沿着田陌走过小寨,小河涓涓流淌着,太阳懒懒的晒着,是春天里原野散发的别样享受。


也许再去4次,都未必能够窥豹全洞坪。一个地方的村风,虽没有博大精深,但也涉及人生礼俗。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用心去了解,不带任何功利去探究,让其尽显光彩。窃喜能为诸如洞坪之类的小地方进行乡村文化收集和宣传,快乐莫过于此。


文 | 李琳筠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