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锦绣般的山河,高适回答书童: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不贪平蕃军功,执意解甲归田的他,此时轻骑简从,执鞭疾驰而去。这是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落幕的镜头。
这部时间跨度长达60年的巨制,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了国家兴则诗人幸,国家亡而诗人哀的宏大叙事。尤为可贵的是,通过李白、杜甫、王维、贺知章、王昌龄、岑参、高适等众多诗家大咖的友情交往,诗书唱和,特别是人生际遇的浪漫传奇,让家国情怀浓墨重彩,尽情释放。剧中48首让人口齿生香的知名唐诗,更为该剧增添了华美的气象。难怪受到那么多观众的喜爱,以至于现场响起飙诗的声浪。
《长安三万里》采用倒叙的手法,大幕一拉开,即是风雪漫卷的边塞,正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已经老迈的高适,因唐军不敌吐蕃军只得闭关不出。在持节前来监军的公公面前,开始了一生的回忆:与李白一世的交谊,与诗坛半生的离合,以及老年横槊扬鞭、驰骋沙场的豪迈。
国家兴,则诗人幸。唐代之所以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就与李氏王朝的兴盛、国家经济文化的繁华、外交开放的胸怀等有直接关系。风华正茂的李白、高适、杜甫、孟浩然、王维等诗人们,与大唐一道成长,在波澜壮阔的盛世狂欢中引吭高歌,直抒胸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每个诗人都成了追梦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襟怀,让诗人们十分自负且自豪;“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那场代表唐代文化精萃、群贤毕至的曲江宴,诗人们各逞其才、大显身手,他们纵情乃至有些巅狂的忘我状态,动漫将其表达得惟妙惟肖。
草圣张旭从画圣吴道子的画中悟道后,那种夸张且颇有些怪诞的神情,不禁令人莞尔;贺知章醉倒在曲池,被人扶起后仍在吟诵,看似醉酒实为醉诗;李白则边弹琴边放歌,越发豪气纵横,恰恰是盛唐狂放、自信、从容、坦荡的典型表现。每一个向往长安,每一个奔赴长安,每一个享受大唐发展成果的诗人,无不将由衷的庆幸和愉悦化作一个个灿烂的字符,组合成一篇篇后人难以企及的华丽诗章。
国家亡,则诗人哀。到了唐明皇李隆基晚期,唐朝由盛转衰,加之奸相专权、政权震荡,及至安史之乱,明皇帝仓惶出逃,长安一片火海。昔日为王侯献艺的大象,也只能披着火焰一路狂奔。昔日水清风柔的黄鹤楼被付之一炬,笙歌曼舞的扬州温柔乡亦成了“古战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早先被嫉被弃的李白,一再慨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晚年则因跟错了永王成了阶下之囚;杜甫流离失所,看尽了“三吏”“三别”;高适因写《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而倍受官场冷眼,以至于“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高适和李白因出身不同,人生际遇迥然有别。作为军功的后代,一心渴望边关建功立业,然因性情耿介却不得不做个军中文书。直到暮年国事危亡,吐蕃来袭,才作为节度使率军平叛。当吐蕃大军逼近,高适看似与公公侃侃而谈,倾诉与李白一生的交谊,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直捣敌营,与前来增援的严武联手尽歼蕃敌,立下赫赫战功。
如果不是《长安三万里》,后代几乎鲜有人知晓高适是一个谋略过人的大将军,皆因他的边塞诗成就。其《燕歌行》直抒边塞的苦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描写了将士征战的壮烈和马革裹尸的决绝。《送兵到蓟北》《别韦参军》等每一首诗,都充满了一个军人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担当,一个好男儿的刚强豪勇。何况高适并非看客,而是其中一个真正的战士。
尽管动漫用闪回的方式,记述血战的场景,依然让观众感受到战斗的惨烈和勇士的悲壮。《长安三万里》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唐代诗人、诗歌以及诗人的际遇、诗人的担当,抒写了诗人与国家,诗歌与时代,家与国血浓于水、荣辱与共、唇齿相依的宏大主题。
长安,那个盛唐的中心,那个象征着繁荣和富饶的城市,那个人人向往的地方,由于动漫的特殊效果,让长安、黄鹤楼、扬州、边塞和举杯邀月的天宫相会,都更加璀璨夺目、奇美无比。当然,长安之远,远不止三万里。但有理由让人相信,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只要梦想在,不懈追求,长安并不遥远。
文|刘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