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长沙启动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政协委员、业内人士解读,“收储”去库存  刚需有保障
发布时间:2024-08-23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8月19日,长沙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征集通告》(以下简称“通告”),拟向长沙六区三县市行政区域内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项目,开展收购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征集期限自通告发布之日起至2024年9月30日。


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哪些房子会被收购?对购房者有什么影响?会给长沙楼市带来哪些变化?政协融媒记者采访了省、市政协委员以及业内人士,对此进行解读。


响应国家号召


今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地推动县级以上城市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


“这是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步、快速地解决保障性住房供给、商品房去库存、化解房地产风险等诸多问题。”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城市与建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李洪强说。


为切实做好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7月初,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向各区县(市)住建部门转发了《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迅速开展摸底、抓紧项目申报,重点摸清在乡镇工作的教师、医生、民警、公职人员等群体在辖区购买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需求。


“此次《通告》发布首先是宏观政策有要求,其次是市场供给有需求。只有保障了基本的住房需求市场,才能构建改善、高端等多层次的住房需求体系,从而达到‘三房’(保障房、刚需房、改需房)系统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在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房过程中,将进一步为长沙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提效。”长沙市政协委员、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刘裕纯表示。


在李洪强看来,政策不仅积极响应了国家号召,同时也为长沙市房地产行业下了一场及时雨。长沙保障房市场需求大,尤其是城区范围人口密集区,但长沙的商品房价格始终处于洼地,造成了买卖双方观望态势,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政府通过这一举措,不仅同步解决了问题,而且将促进经济发展。


政策相对宽松


《通告》中明确,对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房源条件有4项具体要求,其中包括位置合适,处于交通便利、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区位,贴近区域发展核心片区,具备产业基础、发展优势;户型面积合适,原则上项目(房源)主力户型面积应满足长沙市保障性住房户型、面积120平方米以下等内容。


在刘裕纯看来,4项具体要求是在保障性房屋的匹配性和性价比上做好文章,房屋的面积是对保障性需求群体经济压力减小的考虑,有良好的交通配套是为了提升保障房的需求群体入住之后的生活便利的考量。


作为资深业内人士,省湘联不动产商会新媒体委员会轮值主席、“老周侃房”公众号主理人周平认为,长沙“收储”标志着楼市的“双轨制”首次在长沙实质性地落地。保障要做的是“居者有其屋”,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市场要做的是“让商品房回归商品属性”,支持多样化的改善型购房需求。


“和别的城市不同,长沙没有提出整栋或者整单元收,也不限定是期房还是现房,房屋面积为120平方米以下,政策相对宽松。”周平说,这次长沙“收储”的范围及力度比较大,不仅覆盖了内五区,还包括了长望浏宁四县(市区)。


据湖南中原地产研究院发布的《长沙内五区商品住宅近十年成交面积段占比》显示,目前长沙120平方米以下户型,成交占比约为23%。周平说,长沙的“收储”对楼市“去库存”的作用,应该会比其他城市要强。但最终效果如何,关键要看开发商及平台公司对最终收购价格的谈判结果。


哪些房子会被收购?刘裕纯表示,要根据房源征集情况、长沙保障性住房保有量等实际情况才能综合评估。周平则推测,前期会优先收购整栋或者整单元的房源,优先收购现房和准现房的房源,他预计郊区的刚需盘会成为第一波被收购的房源。


倒逼房企转型


“对于初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有利的选房途径,能够减少他们的购房成本。”刘裕纯认为,政策的出台,既能够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保障,也增加了选择房屋需求的渠道。


“《通告》的发布,不仅释放出政府对于去库存和救楼市的决心,也是通过保障房留住潜在的购房者。”周平说,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对人才的吸附和承载能力。长沙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房价低有着很大的优势。在不久的将来,长沙会出现一大批优质保障房,将极大增强长沙的人才吸附力。


对长沙楼市影响如何?刘裕纯分析,短期直观的影响是房产成交量会增大,房屋的流动性会增强,长期来看将倒逼房企转型升级,优化房地产市场秩序,从而推动全市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周平认为,今后120平方米会成为长沙界定保障房和商品房的一道分水岭。未来开发商会把面积大于120平方米作为入门户型的参考标准,新房会逐步走向改善化和豪宅化。对于低收入刚需家庭,则会更多选择保障房和二手房。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肖君臻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