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濂溪:一条用灵魂触摸的精神血脉
发布时间:2024-11-08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从厦蓉高速汝城北互通进入汝城,一尊巨型周敦颐雕像映入眼帘。只见花坛中的周敦颐,长袍方帽,手执书卷,目眺远方,巍然屹立。雕像高10.5米,基座高4米,正面镌刻“理学鼻祖周敦颐”,寓意周敦颐1050年莅汝治县,为政4年,开阐理蕴,尊为理学鼻祖。


皇祐二年(1050年),周敦颐被任命为郴州桂阳(今汝城县)县令。4年的励精图治,桂阳呈现出政风清明、民风淳朴、文风鼎盛的局面,《宋史·周敦颐传》评价其为“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惊世骇俗的“濂溪先生”周敦颐活在北宋,却让汝城人千年后依然追怀。穿行汝城县城的街道,不知不觉似乎走进了濂溪的“家乡”:这里有一条路叫濂溪,有个社区叫濂溪,有座公园美曰濂溪,有个广场称为濂溪。


在汝城县城西郊桂枝岭,一片浓荫密虬之中,屹立着古老沧桑、英姿勃发、声名远扬的濂溪书院。濂溪书院从1220年县令周思诚建濂溪祠起,虽历尽沧桑,但九易其址,薪火相传,一直保存至今,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濂溪书院。2001年以来,汝城县委、县政府对濂溪书院进行了修复,让古老书院重焕容光。书院现开设有周敦颐著述、周敦颐生平陈列、世说周敦颐、理学渊源、周敦颐对汝城人文的影响、廉政与法制展室,全面提升了书院的文化品位。


濂溪书院正门上,启功所题“濂溪书院”的匾额下镶嵌着“学衍道源,德化苍生”“濂溪水汇天下水,道学心达圣人心”两副门联。书院正中的观星台立着濂溪先生手握《太极图说》眺望远方的铜像,铜像左右分别是“光风堂”“霁月堂”,背后便是“希濂堂”,希濂堂前石壁上镌刻着千年院训“爱莲守拙,正道直行”,堂前门、前檐柱上挂着“窗前草木,原本自家意思;池中莲花,确系君子情怀”“濯清莲守拙朴,立人极光日月”两副门联。正堂周敦颐“道学宗主”座位两旁,有两个格外醒目的大字:“诚”“廉”,左右两边挂着“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光风霁月千秋仰止”的书匾。书院周边建有濂溪吟弄亭、光风霁月桥、太极亭、予乐亭、周子春游雕像等文化设施。


濂溪书院滋养着汝城人的人格秉性。自创办以来,人文蔚起,声名远播,濂溪遗韵历久弥光,历代名师在此传道授业,一大批经天纬地之才脱颖而出。明代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范辂,清代著名诗人郭远,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朱子奇等均在此求学立志,迈向辉煌人生。尤其是在光绪末年,知县董桢祥将濂溪书院改为濂溪高小,后改为濂溪学校。汝城籍开国上将朱良才和李涛就曾在濂溪书院求学立志。朱良才将军出生于汝城县马桥镇外沙村,参加了湘南起义、黄洋界保卫战、长征等战役战斗,是小学课本《朱德的扁担》的作者,毛泽东夸赞他没有私心,是“军之良才”。


汝城被誉为“理学名城”,名副其实。这片位于湘南的秀美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人文荟萃之所。周敦颐的足迹遍布汝城的山川田野,他的思想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周敦颐在汝城的政绩斐然,但他更为人称道的,是他那清正廉洁、不慕荣利的品格。他在县署凿池植莲,以莲花高洁寄托心志,修身养性。他的办公条件极度简陋,清代邓显鹤在《周子全书》卷首《周敦颐年谱》中记载:时于桂阳县厅置木匦一,高四尺,阔视其高加尺焉,以贮官文书。一方县令连个放官方文书的柜子都没有,只好自制一口木箱。周敦颐如一股清流,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从不为私利所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除了政务上的清廉,周敦颐在学术上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汲取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最终创立了“理学”,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爱莲说》更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描绘君子品格的经典之作。


濂溪,中国文化史上一条独特的小溪,它既是具体的有形的,又是一条只有用灵魂才能触摸的精神血脉。


文 | 朱诗慧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