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骑驴亦风雅
发布时间:2024-11-08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就寓言本身而言,是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了。但读过《黔之驴》的人,一定会记得其中的一句话:“驴一鸣,虎大骇。”可见,一头驴,也是有其性格的。


但总体而言,驴的性格还是以温驯为主。故尔,老少妇孺皆可骑。


驴,温驯,便于驯养。一头驯养好的毛驴,性情悠然,有一份绅士风。


无车可代步的年代,出门常常是骑驴的,经商如是,串亲亦如是。小户人家,小媳妇回娘家,大多就是骑驴,“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一名女子骑在驴上,摇摇曳曳,不仅是一种风情,更是一道风景。


驴,若非你使劲捶打、驱赶,通常是行走不快的,慢悠悠,驴蹄哒哒,铿然作响,极有节奏感、韵律感,那声响里有一种音乐美。人骑在驴背上,仿佛伴乐而行,不仅有一份安全感,而且还有一种享受感:悠然、闲适。可闲谈,可观景,甚至还可以干其它种种事情。


一头驴是有文化的,确切说,是有文化性的。只因,它与文化人有关,特别是诗人。


“骑驴觅诗”,就是一道文化风景。特别是唐宋时代,“骑驴觅诗”多有佳话。


据说,最早“骑驴觅诗”的诗人,是孟浩然。宋人阴幼遇《韵府群玉》载:“孟浩然尝于灞水,冒雪骑驴寻梅花,曰:‘吾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骑驴,冒雪,寻梅,吟诗,何其风雅?


然则,“骑驴觅诗”最典型的代表人物,还是诗鬼李贺。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写李贺:“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这可真是“觅”诗,这份“觅”中,有一种苦,李贺的母亲曾心疼地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所以说,李贺的诗是“苦吟”出来的,他也成为“苦吟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苦吟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贾岛,似乎也喜欢骑驴。贾岛骑驴觅诗,以至于冲撞了京兆尹韩愈,好在韩愈也是一位执迷于诗的人,不仅没有怪罪贾岛,而且还与贾岛一同“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成为名句。


王安石致仕后,晚年居住在南京,他在南京钟山上建了“半山园”。出门,不骑马,不坐轿,“惟骑驴”。但王安石的骑驴,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觅诗”了,他“骑”出了一种更高的境界。骑出了退隐的态度,彻底退出政界,完全归隐林泉,彰显了一种仁者的心态,不坐轿,“不忍以人代畜”。家丁在前,任意而往,随性而为,不为世俗所拘,不为权势所诱,神思悠游,构建起自己不羁的精神世界。


古代文人如此,现代文人似乎也有“骑驴”之佳话。


严肃如鲁迅者,亦不妨一骑。川岛在《大师和园丁》一文中回忆道:“记得那个时候,城内的青年学生们,到了春秋假日,每逢星期天,常常到西直门外来骑驴,我就是最爱骑驴的人。有一年的春天,我们有八九个人跑去要鲁迅先生和我们一起骑驴去玩,鲁迅先生就和我们一起出来,骑驴到钓鱼台。一路上还和我们讲了好些骑术。”


可见,鲁迅先生不只是一位严肃、冷峻之人,也有亲和的一面,尤其是与青年人在一起的时候,表现出他个性丰富、饱满、有情趣的一面。


驴,一牲畜也;骑驴,一简单行为也。可一旦与文化人相结合,一头驴便风雅了,骑驴的行为,也就成为了一种风雅之行为。


文 | 路来森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