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六上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的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内,79岁的全国名中医袁长津都会在这里坐诊,旁边围坐着省内外前来跟师学习的医生和求诊的患者。其它时间,他还会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机构坐诊。尽管已是耄耋之年,袁长津坚持每周出6次门诊,每年接诊1万余人次,加号看诊、延时下班是常态。
从赤脚医生到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再到全国名中医,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袁长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运用张仲景的经方治疗急性外感热病和多种内科疑难病症,强调“整体恒动,病证辨治,以人为本”的诊疗理念,并将这些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好中医要靠临床积累和悟性
“弘扬中医药,服务老百姓”的牌匾挂在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正中,这是袁长津一直践行的座右铭。他说:“学中医,最重要的就是能为老百姓看病,用最便宜的药治好最棘手的病,才是一名好中医。”
1965年,从津市一中毕业后,赶上“上山下乡”的浪潮,袁长津成了一名知青。目睹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他感触颇深,萌生了学医、治病救人的愿望。次年,知青短期返城期间,他拜邻居老中医甘国桢为师,开始系统学习中医。甘国桢临床善用经方治病,并擅长针灸,开始教袁长津读医书、学扎针。
一年多的时间,袁长津白天打零工,晚上挑灯夜读,熟读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和教材。雨天不便外出打工,他就跑到津市中医院,看老中医们诊病开方。慢慢地,他尝试给亲朋邻居诊疗疾病,并取得了一些成效,逐渐小有名气。
1967年,患胆囊炎的邻居胡某在冬夜突然发病,畏寒发热,右上腹部绞痛难忍,其妻请袁长津上门诊治。袁长津先为患者扎银针缓解疼痛,后选用《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患者服3剂药后就好了。
“学中医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早临床,多临床。”袁长津回忆,1968年春,他回到知青点,经常为当地农民免费治病,在为民解疾疗伤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张仲景经方的疗效,提升了自学中医的兴趣。
1970年底,袁长津成为临澧县珠日公社永丰大队的赤脚医生,开始了长达9年的乡村医生生涯。那段时间,袁长津在看诊之余,不仅收集民间治病验方,还主动跟当地老农学习认药、采药、种药,以此加深对中药材的认识,逐渐熟谙药性,达到精准用药,为患者节省了大量的药费开支。
“中医不仅要靠临床积累,还要靠悟性。”袁长津说,在担任赤脚医生期间,自己在农村常见病及流感、肺炎、肝炎、肝硬化腹水、脑中风等重症急症的诊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悟出了一些中医疗法。
1973年“双抢”时节,永丰大队麻疹暴发,173个儿童发病,很多患儿高烧40℃,还有肺炎、脑炎、昏迷和抽搐等并发症。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袁长津不辞酷暑,风雨无阻,全力救治。最终,除1例始发的患儿未能及时救治外,其余患儿都痊愈。
袁长津扎根农村、防病治病的诊疗事迹,当时得到省、地、县级部门重视和媒体的报道,他因此成为了一名颇有名气的中医。
袁长津告诉政协融媒记者,做赤脚医生,让他体会了人间百态,了解到百姓的不易。也因如此,他给病人开方总是有意避开名贵药材。在他看来,医圣张仲景的经方,药简、价廉、疗效可靠。1982年,他在临澧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期间,就曾用当时仅值1元钱的大黄、甘草和流苦,治愈了一名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这个诊疗案例至今被同行称赞。
在行医生涯中,从乡村到省城,袁长津从未间断临床工作。即便是担任湖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期间,他也总利用公休日到医院坐诊。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始终遵循的是“重德轻利求疗效”。
守正创新救治危重病患
长期临床看诊,袁长津认识到,现代医学所认为的某些疑难重症,有时用一些很简单的中医治疗方法就有疗效,尤以运用张仲景的经方为著。
2024年9月的一个傍晚,袁长津接到电话,请他出诊。60岁的患者黄某曾因主动脉夹层住院抢救,但手术后反复感染,高低热起伏已逾半年之久,伴随多器官衰竭等症状,已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救治。患者持续发热,病体每况愈下,家属情急之下,经该医院科室同意后请袁长津出诊。
虽然年事已高,但考虑病患的安危,当晚袁长津还是前往重症监护室为其把脉诊病,并为病患开方抓药,第二天中午,患者服药后,下午即退烧,不久后竟能出院回家休养,目前状态良好。“感谢袁老,不仅让我们了解中医的神奇疗效,也见证了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典范。”病人家属对袁长津感激不已。
现在来跟随袁长津抄方学习的医生,其中有不少医院的内、外、儿、妇等科室的高年资医师和骨干,袁长津说:“传统中医是全科,我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深入到各科室都有用武之地。我将逐渐把这些病案和药方都整理出来,贡献给社会。”近年来,袁长津对每个病例都做了病案记录,累计1000多万字,并初步整理出版了《袁长津医案精华》《袁长津病证辨治实录》等书籍。
怎样才能做一个好中医?袁长津的回答是:要熟读经典,终身学习;需守正创新,不仅学中医,还要掌握基本西医知识,涉猎人文社科类的书籍;要勤谨临床不断总结,中医是实用科学,面对病人和疾病需有敬畏之心,要如履薄冰,善于总结;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所谓大医精诚,精是指业务水平、技术要精,诚是对病人要诚心诚实诚信。
不断摸索新思路新方药
近年来,袁长津不断探索中医治疗疑难重症的有效方药,在治疗比较顽固难愈的慢性肾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肝硬化、肿瘤等方面,摸索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有效的新方药。如今,找袁长津问诊的病人中,近四成都是癌症病人。因为许多人反映他治疗癌症疗效好、副作用少,久而久之形成了口碑效应。
在采访中,袁长津谈得最多的是病人、病症。他的微信中,也有不少人通过拍摄舌苔照等方式云问诊。在袁长津看来,中医药治疗疫病,特别是急性病毒传染病,大有可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袁长津献方”是新冠或流感出现发热、头痛、咽喉痛、咳嗽等症的通用方,受益者甚众,社会反响很好。袁长津还通过“云上诊疗”,治愈了身在美国和意大利的2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并献方治愈了困居巴厘岛的102名发热咳嗽的印尼华侨。为此,省红十字会授予其“爱心大使”称号。
在省中医院工作20余年来,袁长津坚持走楼梯上下班。如今,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锻炼,常在家中练哑铃,每周游泳4次。他还喜欢自娱自乐,当下流行的歌曲也能哼上几句。他说,这是为了保持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繁忙的临床问诊工作之中。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肖君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