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漫步都梁街
发布时间:2025-01-24 编辑:
分享

武冈的都梁街,我喜欢这里吗?这个问题如同一条细线,紧紧缠绕在我的心头。


往前走,脚印在青石板路上逐渐展开,那些隐藏于古城的声音随着脚步回响、涤荡。有些东西慢慢从声音里走了出来。


到了赧水河桥,站在桥上,河水清澈得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两岸的风光。河水静静地流淌,带着岁月的痕迹,也画出都梁街的历史与变迁。有水鸟掠过河面,踩踏出音符,为这幅美丽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两位老人坐在桥头的石凳上,悠闲地拉家常。他们感叹政府的好政策,也诉说着这条河流的变迁以及生活的点滴。他们的笑容,如同这河水般轻缓。


我沿着河岸走,两个年轻汉子划着小舟驶近,他们在河面上打捞垃圾,动作轻盈、熟练,如同舞者。河面成了舞台,河水为他们伴奏,河边的吊脚楼、木制的阳台、晾晒的衣物和蔬果,构成了舞台的背景。大自然也是参与者,它与人类共同演绎最经典又最朴实的情景剧。我不再只是看客,成为这剧的一部分。桥也成了道具,行走的人、来往的车辆以及脸上的笑容和声音里的满足,都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街边有人在叫卖米豆腐,我好奇地走过去。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米豆腐以如此朴素的方式出现在眼前。街边的小摊上,一碗碗热乎乎的米豆腐散发着纯净的清香。有一丝情绪被触动了,那年在云南玉溪老街看到的那个推着板车叫卖糯米饭的汉子的场景被勾连出来。如今想来,对于一个远离家乡的人来说,唤醒儿时味蕾,是抚慰乡愁的密码。而在这里,一碗米豆腐也必然会成为武冈人对于都梁老街的怀念。


米豆腐和米粉构成了米的另一个世界。如今,去都梁街南门口米粉馆吃一碗米粉,已经成为武冈人待客的一种方式。武冈人因此拥有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我有幸参与到品食米粉的情景剧里,也深深感受到一碗米粉诠释出的武冈人的热情与执着。


登上宣风楼,站在城墙上,我突然心阔如海,仿佛自己像个主角一样站在舞台的中央。往前走时,喜悦和带风的步伐一样夸张。是啊,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评定一个地方的标准定然只会以来了多少游客为准则,而这里,它的风华从宋代开始,看上去,它和身旁的王城公园一样朴实、静默,却又历经数百年的风华流转,积淀出浑厚与从容,我突然感觉出年龄的风华,感受到时光雕刻出来的美,这美无须浓妆,也与喧哗、人群汹涌无关,可只要靠近,你就会识别出它的美。这一发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两天前我才过完生日,对于中年的我来说,或多或少会在心里感怀时光易逝,青春不复。谁又能留得住时光呢?于是,从容往前,像自然一样以春夏秋冬来呈现自己的美。美也就变得多姿与充盈、自信与笃定。


恍惚中,眼前的舞台开始旋转、抬升,街道成为另一个舞台。回头再看向都梁街,年轻的情侣们登场了,他们从早上嗦一碗米粉开始,到晚上相约去光明电影院看一场喜欢的电影,用鲜活的日子诠释着惬意而美好的真实生活。他们的笑声、谈话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都梁街独有的旋律。


都梁街边,栾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那些如灯笼般簇拥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热情的本地居民,用质朴、真挚的方式引领着我深入这座古城的每一个角落。它们不言不语,却早已融入都梁街的人情味里。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给这条古街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幔。这光影交错之间,我穿越时空,回到了繁华的古都,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我沿着青石板路缓缓前行,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上,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与都梁街之间的那份默契和共鸣。而这份共鸣,正是心灵的感受力,也是人世间难得的况味。


文 | 简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