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啾,表情幅度更大一点,把动作换成右手试一试,薛老师进场的时候还可以稍微慢一点……”6月10日,宁乡市煤炭坝镇创意煤城,微短剧《八零年代烟火人家》正在这里拍摄,总导演谢朝晖指导着演员们的表演。
精益求精的镜头把控,是当下微短剧精工细作的缩影。镜头之外,微短剧是如何选剧?又是如何拍摄和制作?背后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
近日,政协融媒记者走访长沙多家微短剧制作公司,试图从剧本、拍摄、制作等环节呈现当下微短剧生产中的变化与生态。
在宁乡市煤炭坝镇创意煤城,《八零年代烟火人家》微短剧在此拍摄,导演正通过专业监视器监看和调度拍摄工作。政协融媒记者 王宇轩摄
磨剧本
“微短”不意味着潦草
在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湖南拾意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拾意文化”)总编剧付圣唯近期正在撰写一个新剧本。“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剧本是灵魂,好的剧本能为影视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微短剧也是如此。”入行10年,付圣唯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
在付圣唯看来,靠数量堆砌吸引流量的模式正逐渐失效,市场更注重内容质量,倒逼剧本要更优质。“公司编剧组每天会收到很多剧本投稿,质量单薄仅依靠套路化量产的内容,在第一轮就会出局,精心筛选后真正留存下来的剧本很少。”付圣唯说,微短剧体量小,因此更加考验编剧的热情、耐心、文化功底以及社会阅历,内容永远是硬通货。
微短剧迎合着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但如今的“微”“短”并不意味着潦草,剧本从灵感萌芽到落地会反复打磨。湖南众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笑文化”)编剧何亚龙对此有深刻体会:“编剧团队根据题材进行头脑风暴,确定故事的整体框架,接着展开若干次‘围读剧本’,更多工作人员加入讨论,校正细节。”
“我们还会定期组织员工分析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微短剧作品。”何亚龙说,团队在分析的过程中会深入挖掘剧集的多个层面,碰撞出新的创作火花。
为拍摄微短剧《八零年代烟火人家》,制作方专门搭建的具有年代感的内景。政协融媒记者 王宇轩摄
精拍摄
从演员到布景趋向更专业
《八零年代烟火人家》是拾意文化承制的怀旧轻喜剧片,50人的摄制团队在宁乡创意煤城拍摄4天,每天从早上5点开始直至深夜,日均工作时长达16小时。“加班加点、吃饭睡觉不规律是微短剧剧组的常态,因为时间很宝贵,拍摄必须又快又好。”总导演谢朝晖说。
在拍摄现场,老式组合柜、铺着白色钩花布的茶几、14寸黑白电视以及搪瓷盆等怀旧家具和用品一应俱全,桌上的老板牌墨水和贴在柜子上的郭富城海报,瞬间勾起观众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城镇普通家庭的记忆。
为了使观众原汁原味地感受80年代的气息,剧组将这些道具一车车从长沙运到拍摄地,镜头里的每一处都被精心布置。制片统筹格子表示,虽然竖屏微短剧以人物为主导画面,但是背景中有意无意展示的心思会使观众更沉浸在剧情中,这些方面即使多花些时间和费用也要做好。
“微短剧拍摄周期短,工作强度很大,以往剧组成员的职能划分不清晰,身兼数职容易手忙脚乱,耽误拍摄。”格子认为,精细化的团队分工是产出精品微短剧的重要条件,齐全的人员配置为拍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很大的保障。
演员的定妆也是不容小觑的大工程。“拍剧总共4天,定妆就用了一整天。”来自拾意文化的现场负责人配齐介绍,主演啾啾的牛仔裙打扮不仅符合剧中角色活泼、俏皮又带有一点小叛逆的性格特征,也展现着80年代港风席卷内地的时代背景。
拍摄现场配备了双监视器以及执行导演,这在微短剧拍摄中不常见。谢朝晖解释,用2个监视器是因为采取多机位拍摄,能更全面地掌控场景中的每一处细节,提高对演员表现的把控力。
实力派演员的加入增强了微短剧的观赏性。“除了老演员,科班出身的实力‘小鲜肉’也越来越多,他们很愿意吃苦,在一次次拍摄中不断磨炼自我,奉献更好的微短剧。”谢朝晖说,年轻微短剧演员的职业态度,进一步提升了整个行业的表演水准。
相较于早期,现在拍摄一部微短剧的成本明显上涨,拍摄设备也在向传统影视剧看齐。“大成本大制作”成为当下高质量微短剧的一个明显特征。据介绍,一部普通微短剧的成本是30至50万元,重点微短剧成本是100至300万元,而头部微短剧的投资甚至达到上亿元。
谢朝晖认为,大成本制作有利于塑造微短剧电影级的质感。
优制作
新技术重塑生产逻辑
微短剧能达到目前的市场规模,剪辑、音效、字幕、动画等后期制作人员功不可没。众笑文化副经理兼XTV海外翻译部负责人李晨胤一语中的:“后期工作者严谨负责的专业态度,为微短剧的高质量呈现起到了锦上添花的重要作用。”
主打海外微短剧市场的XTV招募了一批在不同海外地区学习或生活过的海归手打字幕,令字幕表达更加契合当地人的语言环境,以提升观剧体验感。“影视作品以观众为本,微短剧当然也不例外,每一环都应当向观众展示最大的诚意,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李晨胤说。
值得一提的是,AI与虚拟技术正在重塑微短剧的生产逻辑。
拾意文化创始人、制作总监陈令军介绍,2016年,公司研发的影视创作“后期前置”系统,将剪辑、调色、特效等后期环节提前至拍摄阶段,实现“开拍即开剪”,极大提升了效率。
“部分微短剧采用虚拟背景,使用XR(扩展现实)虚拟制片技术则无需搭建大型实景,用低成本即可迅速生成逼真的电影场景。科技赋能进一步降低了精品微短剧综合制作成本,提升了内容品质,真正实现轻量化与电影级的融合。”陈令军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获得发行许可的微短剧中,专业影视公司制作占比达67%,这一数字意味着微短剧市场从最开始的“野蛮生长”到如今的“精工细作”,整个行业在规范与专业化道路上寻得更高阶的跃升,以赢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文 | 政协融媒见习记者 段明轩